•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兰州市探索建设项目“模块化”审批
  • 兰州市探索建设项目“模块化”审批

    时间:2017-12-29 16:00:31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

    法治兰州

    立足本职主动作为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今年以来,兰州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兰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主动作为,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开展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依法行政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单位的做法经验值得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学习和借鉴,我们从中择优精选了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探索建设项目“模块化”审批和兰州市国家税务局推行“一把手讲法治”活动的经验做法,现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兰州市探索建设项目“模块化”审批

    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

      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工作实践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马上就办”的效能建设重要论述和“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的指示,探索出了符合本土实际的做法――实施“模块化”审批。将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前审批环节由以前的111个减少为48个,压减57%;审批要件由927个减少到616个,减少33.5%;开工前审批时限由以前的232个工作日压减到最短72个工作日,减少69%。

      “模块化”审批的主要内容

      针对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涉及部门多、程序杂、周期长的实际,兰州市按照“车间式管理流水线作业”思路,采取“能并则并、并串结合”的办法,对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进行矩阵式、共享式最优化排列组合,将所有流程整合为“项目立项、土地利用、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五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审批协调实行牵头部门负责制。项目立项模块。以发改部门的审批、核准、备案为主节点,集成了交通影响评价、规划选址意见、土地预审意见、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9个部门的17个审批事项。按照投资主体不同,细分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流程等4类流程。该模块由市发改委牵头,完成时限为13至30个工作日。土地利用模块。以土地审批为主节点,集成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等4个部门的6个审批事项。按照土地供应方式不同,细分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流程、协议出让用地流程、公开出让用地流程等3类流程。该模板由市土地局牵头,完成时限为13至33个工作日。规划报建模块。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为主节点,集成了需采暖建设项目供热方案核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核准等7个部门的10个审批事项。该模块由市规划局牵头,完成时限为21个工作日。施工许可模块。以施工许可证核发为主节点,集成了初步设计审查核准、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备案、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核发等11个部门的29个事项。该模块由市建设局牵头,完成时限为45个工作日。竣工验收模块。以竣工验收备案为主节点,集成了竣工结算备案、民用建筑节能认定、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等11个部门的17个事项。该模块由市建设局牵头,完成时限为个30工作日。

      审批“模块”的整合组建过程

      审批“模块”整合组建要素包括相关部门审批职能、相关审批事项、相关审批责任人等。为此,审批“模块”整合组建过程包括三部分。将审批职能进行归并整合。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加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牌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强化审批的统筹服务职能。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工作。各部门结合实际入驻:审批事项重要、任务集中的部门由分管领导带队入驻、集中办理;审批事项较多、任务较重的部门,自行组建行政审批处,整建制入驻、全权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较少、任务较轻的部门,派专人设立专门窗口,现场接办。目前,全市33个部门、242项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同台办理、集中审批。对建设项目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分类。兰州市就建设项目涉及到的106个审批和服务事项,从对土地、环境等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生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一方面,按照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次,将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划分为主审批事项(顺序性审批事项)和辅助审批事项(同步办理审批事项)。主审批事项为直接影响事项,主要集中在发改、国土、建设、规划、环保、交通、维稳等部门,包括土地供应、建设规划、交通影响、环境影响等35个事项。辅助审批事项为间接影响事项,主要集中在生态、水务、人防、地震、安监等部门,包括林地占用、河道管理、职业病危害等44个事项。另一方面,将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防汛评价报告等27个专家评审类中介服务事项从行政审批事项中剥离出来,通过规范中介评审机构,引进公平竞争机制等方式,简化手续,加快办理。开展标准化建设。

      “模块化”审批的实施步骤

      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实施“模块化”审批。上门辅导,组织“授课”。在项目实施前,对建设性质类似的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举办集中培训班,采取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多种形式,由各窗口首席代表讲解政策法规和审批流程等。对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招商引资等重大项目,由市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各审批部门上门对接、现场指导,为项目单位送上“审批政策包”,进行“面对面”、“手把手”辅导。联合勘验,现场“开方”。针对各部门作出审批结论前需要分头看现场,企业疲于应付的问题,由市政务服务中心统一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勘验现场,相互监督,现场答复,做出结论或开出完善“处方”。提前预审,同台“会诊”。

      对项目单位的全部申报要件,由审批模块牵头窗口组织其他相关窗口、勘察设计和项目单位,对要件和方案从法规要求、文件格式、填报内容是否齐全、是否合规、是否真实进行同台预先审核。对申报要件和方案存在问题的项目,现场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对材料提交齐全且符合法定要求的,确定牵头部门、受理单位、审批权限和时限,统一登记后,分送相关窗口承办,进入审批程序。

      “模块化”审批中产生的堵点及疏通办法

      “模块化”审批办法的制定是依法依规作出的,是为“健康”项目搭建的快速通道,然而目前也存在一些“堵点”。主要有这么几类:一是要件不全。约占70%。二是方案不优。约占4%。三是用地指标不足、资金不到位。约占21%。四是违法违规。约占5%。以上四类,在“模块化”审批中,对要件不全的,要求项目单位尽快提供;对方案不优的,由各相关单位开出“药方”,指导尽快优化;对用地指标不足、资金不到位的,督促项目单位积极争取协调;对违法违规的劝其退出审批。

      在具体疏通这些“堵点”、“痛点”和“难点”上,从顶层改革设计考虑,基于问题解决难易程度,实行分层协调机制。重大事项市级层面集体决定。涉及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由市级层面通过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规委会、规委会专题会议、棚改指挥部会议等会议集体做出决定。一般事项政务服务中心协调疏通。对审批过程中方案设计有瑕疵、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等问题,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议,共同研究疏通。简单事项窗口直接审批。充分发挥部门窗口职能,80%以上的建设类项目审批事项,均由部门窗口首席代表或工作人员直接审批,改变了部门窗口“只受理、不审批”甚至属于“收发室”的状况。

      近期,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研判改革形势,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切实分析核心症结,在建设项目“模块化”审批基础上,正在研究起草兰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提质增效的“1+14”一揽子政策,包括1个总体意见和简单类项目行政审批、深化网上审批、整合行政审批资源和多评合一、多图会审、联合验收、联审联批、电子证照、行政审批容错免责等14个工作办法,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切实为企业投资“松绑”、为群众办事“解绊”、为市场主体“腾位”,打造更加优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环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