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时事快评】张洞若:“去芜存菁”,才是正确方式
  • 【时事快评】张洞若:“去芜存菁”,才是正确方式

    时间:2017-12-06 15:53: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张洞若

      “去芜存菁”,才是正确方式

      评论员 张洞若

      近日,辽宁抚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女德班”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和热议。据视频显示,“女德班”雷语频出:婚姻四项基本原则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点外卖不刷碗是丧失妇道,女强人下场都不好……(据新华社)

      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层出不穷。面对精神上的空虚和迷茫,很多人寄希望于传统文化,从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发现处世的道理。正是瞄准了这一需求,多地都曾出现过“女德班”,而且屡次被取缔之后,仍不断地死灰复燃。

      “国学”一词,由来已久。今天,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它的涵盖范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能与现代文明的发展高度契合,并向社会传递积极的正能量。但是,所谓的“女德班”,却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作“国学”,鼓吹封建礼教,宣扬“三从四德”。这些压迫女性的道德枷锁,早已被丢进历史的垃圾桶,之所以又被翻捡出来,不过是借“国学”之名、谋“私利”之实。此种行为,既是对“国学”的歪曲和践踏,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那么,显而易见的“招摇撞骗”,为何总有人心甘情愿的“买单”?简单分析,关键还是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分不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而把封建思想也视为“国学”。此外,从更深层面来看,则是“国学热”中存在一种错误思潮,认为传统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只有传统文化才能解决面临的各类问题。这种“绝对论”,深刻助长了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盲目崇拜。近些年,“气功大师”“养生大师”泛滥一时,甚至受到广泛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狭隘理解和片面接受。

      所以,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态度。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以时代的眼光,进行正确审视,传承和弘扬积极的、合理的内核,否定和抛弃消极的、陈腐的因素,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才能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