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 【新时代 新甘肃】广河:“粮改饲”走出现代畜牧业的新路子
  • 【新时代 新甘肃】广河:“粮改饲”走出现代畜牧业的新路子

    时间:2017-12-01 17:04:59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韦德占

      临夏州广河县玉米地里整齐堆放的全株青贮玉米饲草包。(记者韦德占/摄)

      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见习记者聂鑫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比原来的说法上多了一个“草”字。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生态文明建设正迈向更高层次。

      11月28日下午,“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临夏州广河县。采访团驱车沿着兰临高速行驶,放眼望去,一片又一片玉米地里,一捆捆全株青贮玉米饲草包,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从2015年农业部倡导“粮改饲”以来,作为西部农业大省的甘肃省主动求变,积极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粮改饲各项工作,激发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活力,着力促进农业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农村生态增值,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循环、优质安全、绿色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在“无牛羊不成家”的广河县农村,家庭养殖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又为当地发展畜牧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广河县开展的“粮改饲”试点工作,为当地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接受采访。

      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说:“今年,广河县流转、订单种植饲草玉米3.6万亩,加工全贮饲料18万吨,黄贮饲料7万吨,预计到年底可完成9万亩,加工饲料35万吨。”

      养牛养羊的综合效益,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实实在在增收。从“地养人”到“人养地”,新兴现代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广河县农村经济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十里墩村民马哈力木。

      记者来到城关镇十里墩村的马哈力木家,发现他家的院墙边上整齐地堆放着发酵好的黄贮饲料。

      “今年压了200多吨黄贮饲料,这个量足够圈里的牛羊吃到来年开春。”马哈力木指着黄贮饲料告诉记者,这都是他家地里种植的玉米秸秆,用铡草机加工成饲草,再和玉米拌在一起撒一把盐进行压草发酵,压草时要排尽空气,保证发酵,一来能提高牛羊对饲料的适口性,二来能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

      马哈力木家栏内的育肥牛个个膘肥体壮,他告诉记者,这种饲料和传统草料相比,牛吃掉后的吸收率是85%,自去年“粮改饲”工作在村子里开展以来,他一年可以增收3万元。

    马哈力木家栏内的育肥牛个个膘肥体壮。

      近年来,广河县动员县域企业家回乡创办“粮改饲”玉米秸秆企业。2017年初,“粮改饲”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恒达众诚、甘肃腾渊、伊泽园等6家企业成了玉米秸秆利用的领头企业。

      在甘肃腾渊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马国柱说:“我们今年流转土地1000亩,订单1500亩,2500亩的玉米全株饲料估计1万多吨,除部分自用外,大部分已与定西和甘南两地的养殖场签订了销售合同。”

      而广河县恒达众诚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海贤告诉记者,青藏甘牧区的牧民们都非常看好广河县的玉米秸秆,咨询和前来选购的人每天都有。

      点草成金、变废为宝,“粮改饲”工作促进了广河县脱贫攻坚的进程,同时也为当地发展现代畜牧业开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袋装青贮饲料。

    打捆机正在生产袋装青贮饲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