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虞爱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新成就
  • 虞爱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新成就

    时间:2017-09-19 16:05:14  来源:传习员  作者:  编辑:王腾飞

    根据中央文明委的工作安排,中国文明网“砥砺奋进的五年・文明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巡礼”之系列网络高端访谈正式拉开序幕。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常务副主任虞爱华同志作为首场访谈嘉宾,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新成就”接受专访。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治国理政全局来谋划和推进。您是如何理解的?

    虞爱华: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务实有力的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我认为,这一鲜明特点,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垮;而没有软实力的话,则可能不打自垮。”纵观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也体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所以,具有精神力量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拥有文化支撑的事业才能持久长久。

    第二,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第三,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凝聚共识、增进团结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要“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当前,精神思想领域分化较为明显,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各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以文化的力量,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思想分化可能带来的利益和观念之争,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问: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有很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您是如何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的?

    虞爱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理解,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创新成果:

    一是在坐标上有新定位。强调“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二是在内涵上有新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人民心中闪亮。

    三是在规律上有新概括。强调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德与法结合推进,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坚守道德底线。

    四是在实践上有新要求。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办实事、讲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牢牢把握和遵循。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聚焦新实践,培育新风尚,凝聚正能量,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5年来,安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哪些新成就新进展让您印象深刻?

    虞爱华: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和国家整体形势一样向上向好,主旋律更响亮,真善美更充盈,正能量更强劲,新风尚更彰显,可以说,精神文明之花绽放神州大地。

    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明办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取得了显著变化。概括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真学真信。坚持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心环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安徽省委在全国率先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若干规定》,从学习领会、宣传阐释、贯彻落实、督查考核、组织领导五个方面,作出刚性约束和严格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去年底,重点在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今年5月份,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我省发生的“陈树隆、杨振超、周春雨”案为镜鉴,先期在省级党员干部中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着力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着力推动党内政治生严肃健康、政治文化正气充盈、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坚持维护、坚决捍卫、坚决追随、坚决爱戴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做到“五个纯粹”【向习近平同志看齐必须纯粹,对党忠诚必须纯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纯粹,为党和人民事业担当必须纯粹,做党和人民放心干净的好干部必须纯粹】,在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推进理论宣传普及,面向基层组织开展了万场主题宣讲、千场文艺演出、百场形势政策报告。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教育、宣传宣讲,进一步聚同化异、增进共识,振奋精神、汇聚力量。

    二是立德立人。把培树好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形成了“好人安徽”品牌。健全好人评选、宣传、学习、礼遇等工作机制。累计评选省、市、县、乡四级好人100多万人。安徽上榜“中国好人”数率先突破千人大关,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前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安徽有15人当选,当选人数位列全国第二。为更好地传播好人事迹、弘扬好人精神,引导全省上下学好人、做好人,组织模范典型和好人赴基层巡回报告,在全省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开设宣传好人专栏专题。创设道德信贷,累计发放11亿多元,帮扶道德模范和各级好人5000多人次,强化了“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

    三是净化美化。坚持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龙头工程,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组织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目前,安徽16个省辖市,已有4个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6个省辖市、5个县(市)获得提名。近两年全国测评,6个提名省辖市的综合成绩,均进入全国前30名。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近万个自然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1133个乡镇“旧貌换新颜”,中央文明办两次推介安徽农村创建经验。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点赞安徽的优美环境:“安徽这个地方很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

    四是新风新俗。坚持把敦风化俗、以文化人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弘扬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风尚。我省12户家庭入选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当选数居全国第七位。中纪委推出100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我省合肥包拯、桐城张氏等6个家族上榜。中宣部《宣传工作》专刊总结我省家风建设的做法,并在人民日报进行推介。实施九大传承行动,对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别山等地红色文化、小岗村等地改革创新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加强宣传和弘扬。推进移风易俗,全省的行政村普遍建立了“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有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风气风俗的转变。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