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城市内涝,化解“良方”何在?
  • 城市内涝,化解“良方”何在?

    时间:2020-07-04 18:36:51  来源:  作者:

    入汛以来,强降雨增多,持续的极端天气让一些城市出现内涝灾害。城市内涝的症结是管网建设标准低吗?防治城市内涝有哪些管用的措施,下一步还应该做些什么?近日,记者进行走访调查。

    城市为啥“排涝难”?

    ――强降雨频发、城市调蓄空间有限、排水系统标准不够,造成短时间积水无法排出

    6月27日晚,暴雨如注。

    家住合肥市经开区融创城小区的廖德昭被困在了外面,“下午带孩子出来玩,没想到突降暴雨,听说部分路段已经封路”。当天,被大雨困住脚步的不止廖德昭,有人因为大雨打不到车,有人驾车回家花费的时间比往常多了好几倍,还有的人不得不推迟出行时间。

    入汛以来,合肥、淮北、宿州、马鞍山、芜湖、黄山等市相继出现强降雨,城区出现短时积水。“6月5日那天,早上8点多开始下雨,雨势很大,不时伴有雷声,一直下到中午时分,花山区佳山路附近道路出现了积水。 ”马鞍山市居民陈女士回忆道,“部分道路积水到小腿的位置”。

    暴雨袭来时,为啥城市容易出现内涝情况? “城市内涝红色预警是最高预警,标准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6月27日15时―28日6时,合肥市政务区降雨量149.7毫米,翡翠湖143.4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88毫米,超过红色预警标准。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短历时超标准暴雨”时有发生,并呈逐年增加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类强降水在我国出现概率占样本的10%~15%,而2000年以后,出现概率则超过20%。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催化下,城市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规模的扩大、填坑塘造地使得一些城市弹性减弱,暴雨迅速汇集于有限的城市河湖空间,使得水位迅速抬升,水位顶托造成城市排水不畅而内涝。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负责人表示,以往在一些地方,城市建设理念存在偏差,“重地上、轻地下”,导致一些城市对管网建设标准不够高,地面硬化多。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立交桥的兴建,中心城区的汇水区变大,地表径流加大,汇水量突增,对雨水管道承载能力要求更高。排水系统标准不够,会造成短时间积水难以排出。

    6月27日,合肥市强降雨造成奥体中心北侧、合肥工业大学新校区、翡翠路与云谷路交口等多处路面积水,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造成上述道路积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期强降雨造成十五里河、派河水位抬升,水位顶托,减缓排水速度。

    如何加强应急管理?

    ――科学调度控制、降低内河湖水位、组织专业队伍,全力开展应急值守和积水处置

    6月27日,一夜大雨;6月28日,上班路上还算通畅。前一天晚上,合肥市一些地区的积水,已经不见踪影。

    “接到通知,我们立马组织移动泵车前往积水点,紧急排水。”6月28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排水所应急中心主任李征揉了揉眼睛,他整整忙活了一个晚上。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强降雨开始后,各单位全力应对,雨水泵站全部开启,防汛人员上路打井放水,加快排水速度;应对此次强降雨,共计出动应急值守、巡查、处置等人员2000余人次,应急车辆500余辆次,全力开展应急值守和积水处置工作。

    “做好应急管理,离不开应急值守和应急预案。我们严格要求落实好在城区重点桥、涵、站‘一桥一组、定人定岗’的制度,并及时修订完善排水防涝应急预案。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负责人表示,入汛以来,我省多个城市相继出现强降雨,城区出现短时积水,住建系统及时发挥排水防涝信息系统作用和行业优势,加强科学调度控制,降低内河湖水位,组织专业队伍排险除涝。初步统计,住建系统已相继投入人力2.17万人、调用移动水泵462台,调用应急电源车47台次。

    排水管网“三分靠建,七分靠养”。据悉,3月份以来,我省及时部署组织汛前检查、隐患排查,开展城市排水管网清淤疏浚、清理雨水口、整治易涝点等,组织排水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在城市下穿桥、低洼地等地区施划积水警戒线和水位标尺。对重点城市加强督导检查,做好应对防范。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和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责任人制度,压实排水防涝安全责任;建立城市内涝预警机制,会同省气象局建立城市内涝预警预报制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5月中旬以来,先后发布城市内涝预警43次、涉及全省16个省辖市,提前应对做好城市排水调度和处置工作。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强化信息化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急难题。在我省一些城市已经建立城市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可以实时看到城市的道路积水、泵站以及雨情、水情等信息。

    怎样根治“城市看海”?

    ――系统治理、多方努力,既要有良好排水系统的硬措施,也要有科学统筹的软举措

    城市内涝有管网设计标准偏低的问题,但内涝防治不能仅靠雨水管网,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城市建设方方面面,须系统治理、多方努力。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容易逢雨就涝。而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收集了雨水。

    “缓解城市内涝,要给城市‘留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排水防涝体系。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负责人指出,一方面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另一方面要总结推广池州海绵城市的经验做法,督促指导各城市抓好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落实,杜绝侵占河湖水系、低洼地等行为,保留和恢复必要的雨水蓄滞空间和行泄通道,结合城市留白增绿扩展调蓄空间,为逐步实现蓄排平衡创造条件。

    6月28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压实部门责任、突出防范重点、强化管理措施。城市防涝,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对重点地区、重点设施要严防死守。同时,要突出城市地下空间、下穿立交桥、隧道涵洞、城区河道、排水边沟、低洼地以及窨井盖、雨水篦子等重点地区、部位,强化巡查排查,及时设置警示标志,必要时进行围挡。

    “我省城市水系管理较好的城市,强降雨时也少有内涝,水系对城市排水防涝至关重要,要让周边雨水能迅速进入到城市水系中。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负责人表示,还可以借力“新基建”对传统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实施数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级。解决城市看“海”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种方式要综合运用,既要有良好排水系统的硬措施,也要有科学统筹的软举措。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