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活化”保护 花鼓灯薪火相传
  • “活化”保护 花鼓灯薪火相传

    时间:2018-05-29 15:55:40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中安在线讯 据淮南网报道,花鼓灯是汉民族的代表性舞蹈,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凤台县、怀远县和颍上县,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6年,花鼓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非遗”的保护,国家明文规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但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保护“非遗”是个课题。

    进高校进课堂,打造花鼓灯保护与传承基地

    为做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与花鼓灯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共同申报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花鼓灯保护与传承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立花鼓灯及地方文化研究所,致力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打造花鼓灯保护与传承基地。

    为发挥大师的“传帮带”作用,工作室成立了花鼓灯传承人小组,诚邀花鼓灯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士根、邓虹参加,负责校园花鼓灯课程教学、花鼓灯技术推广等工作。学校将《花鼓灯文化鉴赏》课程纳入全校教学体系,作为全校大一新生选修课程,着力培养花鼓灯艺术的接班人。每周三下午,张士根都会来到学校,为大学生讲授《花鼓灯文化鉴赏》课程,并现场传授花鼓灯技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校确立了以理论知识为辅、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跳花鼓灯舞、唱花鼓灯歌,增强课堂趣味性、生动性和活泼性;课程考核采取现场跳花鼓灯、现场打分、现场出成绩的考核办法,达到教学预期效果。为加深大学生对花鼓灯原生态环境的认知,学校开设了花鼓灯“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花鼓灯生态村、“陈派”花鼓灯陈列馆,观看民间花鼓灯传承人原汁原味的现场表演。同时,工作室与凤台县文化馆、新集镇文化站共建花鼓灯教学实践基地,共育花鼓灯人才。

    文旅融合路径,赋予花鼓灯艺术新的生命力

    “最好的保护不是把‘花鼓灯’送进博物馆,而是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让其‘活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花鼓灯保护与传承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王新亮告诉记者。

    活化花鼓灯,研学旅游是载体。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融合煤炭文化与地方文化,依托“两馆一区一基地”(百年矿业发展史馆、地质展馆、煤矿文化展示区、矿山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了煤炭工业教育文化研学基地,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第三批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基地以研学旅游为载体,成立了大学生花鼓灯艺术团,鼓励大学生学习花鼓灯技能,创作花鼓灯文化艺术精品,参加花鼓灯交流与表演,每学年定期举行花鼓灯舞蹈比赛与花鼓灯班毕业典礼和汇报演出。为推动花鼓灯艺术融入百姓生活,工作室面向高校、学术团体和农村三个群体,主要采取“学术交流”“演出交流”“送戏下乡”方法40多场次,观众达两万多人次。

    “学院依托煤炭工业教育文化研学基地,将花鼓灯与研学游深度融合,赋予花鼓灯现代元素,既做活了研学旅游,又推动了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院正积极申报民族表演艺术(花鼓灯方向)专业,准备成立演出公司,面向大众开展免费培训,不断赋予花鼓灯艺术新的生命力。

    (记者朱庆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