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百姓点赞的合肥草根院团
  • 百姓点赞的合肥草根院团

    时间:2018-03-29 15:22:33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2015年,巢湖市王小五戏剧团正在该市中庙街道文化周上演出。

    民营院团合肥雨中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原创的大型庐剧《情意缘》进京演出。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在改革开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民营艺术院团应运而生。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除了许可证统计表上的数字外,合肥市民营院团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一切,从2013年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下,合肥市民营文艺市场犹如重获新生,发展势如破竹。短短几年间,全市民营院团总数由2013年底的33家跃升至现在的192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民营艺术院以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短小精悍的演出队伍,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新型市场主体的身份主动投身市场竞争,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演出中求效益,走出了一条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繁荣发展之路。

    如今,合肥市拥有全省百佳院团7个,全省“十大名团”、“十大名角”均榜上有名。2016~2017年,3个民营院团在“全省第四届杂技艺术节展演”中斩获1金2银,1个民营院团在全省“送戏进万村”工作中获“优秀演出院团”,均实现了“零的突破”。还有5个民营院团喜获“全国优秀基层戏曲院团”,1个获“全省优秀新创小戏奖”,1个入选“全省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小戏项目”……“文化草根”实现“华丽转身”,逐步登上省市大舞台,取得累累硕果。民营院团与国有院团互为补充,为繁荣基层演出市场、丰富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合肥民营院团数量5年翻6倍发展势如破竹

    “自从孤王登基大宝,黎民百姓倒也安宁……”3月27日,合肥市聚福家园复建点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惠民”戏曲文艺演出正在上演。小区居民已经连听了5天,却依然热情不减,离演出还有一段时间,大家各自从家中搬个小板凳、带着孙儿来到演出广场等着。同一时间,在肥东县,另一场“文化惠民”演出也在精彩上演。

    当天,两场演出中“唱大戏”的是合肥市群英戏剧团,所表演的节目都是他们的“看家戏”,近5年来已演绎了无数遍,身姿、唱腔、曲调等一招一式都透着“专业范儿”。看罢整场演出,居民竖起了大拇指,直夸赞:“得味!”这份共有的心得体会,指的是演出内容,是表演功力,更是“家门口看大戏”的乐呵心境。听着居民的议论,回想剧团成立之初的艰辛,魏正山感慨万分。

    魏正山艺名魏小五,是合肥市群英戏剧团的“掌舵”。2012年,所供职的专业演出院团解散,魏正山被分配到机关工作。天天朝九晚五,公文化、程序化的生活,让热爱舞台的他不太适应,索性注册、成立了一家民营院团。当时,合肥市民营艺术院团仅有30余家,和其它院团一样,成立之初的群英戏剧团还不到20人,规模小、演职员年龄大,与专业院团无法相比。“主要是到农村、乡镇给人唱戏、助兴,一张桌子、几条凳子就是全部布景,谁的角色谁负责,化妆、服饰全都得靠自己,十分不易。”魏正山说。

    曾经维持民营院团的艰辛,庐江县群英艺术团的张新民也深有体会。2009年,张新民与共同演出的搭档合伙儿,成立了一家综艺类的民营院团。那会儿,合肥市民营戏剧团更为稀少,几乎是“透明”的存在,群英艺术团的演出大多是“小打小闹”,张新民常一人身兼主持、唱戏、演小品、讲相声等多职。就算这样,群英艺术团还经常接不到演出,成立之初的几个月常常闲着,张新民心急如焚。

    2013年,省文化厅着手打造民营艺术“四个十”工程,以此为契机,合肥市开展一系列调研、座谈、问卷调查和走访活动,对民营演出市场进行全面的摸底,加大对民营院团的关注力度。全市民营文艺市场犹如重获新生。

    当年,为民营院团而“生”的合肥市首届“金桂奖”民营院团展演活动隆重“登场”,各县(市)区通过海选推荐了18个民营院团,共21个节目、200余名演职人员同台竞技,各展所长。此后,原先就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对民间文艺有着一腔热忱的“草根”艺术家们,纷纷向主管部门申办证照,主动请求纳入正规管理。短短几年间,全市民营院团数量从30余家跃升至现在的192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发展势如破竹。

    魏正山、张新民的“日子”也好过了。包括合肥市群英戏剧团、庐江县群英艺术团在内,合肥市多家民营艺术院团由原先的一天演一场,甚至是两三天演一场,变为现在的一天演两三场,演出队伍也由二三十人发展到上百人。他们不仅在合肥演出,足迹还踏遍全省各地,甚至走进北京,将庐剧等合肥本土艺术推广更远。

    合肥创全省先河出台政策助力民营院团发展

    宣祥友这几天很忙,在杭州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民营艺术院团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班、赶回合肥参加文艺相关工作会议,几乎每天都是“轮轴转”。

    合肥市民营院团协会副会长、剧本创作者、热心企业负责人、庐剧戏迷、剧种扶持者……宣祥友的种种身份都与庐剧脱不开关系。2015年,宣祥友成立了民营院团合肥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其它民营院团不同的是,“雨中语”成立后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拍庐剧电影《张二喜追妻》。

    “和很多地方戏种一样,庐剧一直在沿袭传统老路。时代在加速前行,可庐剧的戏曲语言却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以庐剧为表现形式的电影更是从未有过。我想做个尝试,从舞台演绎来推广庐剧、推广合肥本土艺术。”宣祥友说干就干。创作剧本、找演员、拍摄、后期制作,几个月后,合肥史上第一部庐剧电影终于上映了。之后,宣祥友又将电影压缩成舞台剧。第一次演出,没有预告、不用张罗,把戏台搭起来,一开锣、一亮嗓,没多久,四面八方的人就聚拢而来。

    2015年,庐剧舞台剧《张二喜追妻》进社区、下基层、走农村,在全市各地演出40余场。2016年的演出场次达到160多场,2017年则高达228场次,翻了几倍的演出唱词让宣祥友很开心:“你看,合肥人多热爱庐剧,他们对庐剧的热情令人惊讶。庐剧的‘根’在田间地头、在街头巷尾,就应该回到基层、回到百姓中。”另一方面,他又很欣慰,“演出场次激增,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演员的表现功力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合肥市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为我们创造了更多演出机会。”

    经过为时两年的调研、走访、座谈、修改、完善,2016年,合肥市开创全省先河,出台《合肥市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扶持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在人才引进、剧目创新、演出场次、配套补贴、优秀遴选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当年兑现扶持资金190万元。今年,合肥市又拿出“真金白银”,用于支持民营院团快速“成长”。

    与此同时,为了给民营院团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合肥市将“制订相关扶持管理政策”、“开展民营院团展演”、“组织民营院团培训”等工作纳入到对县(市)区的年度考评工作中。各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日益重视,为民营院团申报各项部级、省级、市级项目、经费提供全方位政策指导服务,适时组织培训、展演以提升院团综合水平。部分区文化部门还开始尝试让民营院团与公共文化无缝对接,将民营院团的自有场地向公共文化活动免费开放,成为区级文化惠民示范点,探索民营文化造福社会、回馈社会的新的增长点。

    2016年、2017年,以“乡音乡情”为主题的合肥市民营院团巡演活动连年举行,将民营院团的获奖节目、优秀节目送到基层、送进社区、送给群众。

    “我们很幸运,恰好赶上了合肥市民营艺术院团最蓬勃发展的时期。有政府支持,为民营院团提供经济后盾和具体政策扶持,我们更要多出新品、出精品,推出具有影响力、代表合肥文化自信的作品。”宣祥友说道。

    民营院团“抱团逆袭”弘扬庐剧、唱响北京

    虽然合肥市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可市民营院团协会会长李佐红依然很担忧。“合肥市民营院团多为自发形成,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院团经营散、规模小,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节目创新不足等问题,而且各院团的抱团理念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李佐红说道。

    2014年,合肥市民营院团协会成立,成为全市民营院团加强联动、加快发展的大本营,让民营院团有“娘家”可依,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2016年,在《张二喜追妻》取得成功之后,宣祥友又萌生了创作一个“大制作”的庐剧舞台剧,“既能保有传统庐剧风味又能有些创新,让平时不听庐剧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也能接受、愿意听。”没有剧本,宣祥友就自己写;没有资金,宣祥友设法自筹资金;没有演员,宣祥友找来了肥东县、包河区等地民营院团的知名庐剧演员,其中还有几个剧团团长;没有乐手,宣祥友又去安徽省民乐团和其它民营院团去请……就这样,终于凑齐了全班人马,这部新排庐剧将合肥市各民营院团“拧”在了一起。

    当年8月,大型古装庐剧《情意缘》在安徽大剧院上演。听闻演出的消息,合肥周边县市的居民,都结伴开车赶来看戏。连续两天,安徽大剧院1600余座的剧场座无虚席,除此之外,还有400多名观众站着看完了整出戏,庐剧没有比这再火热的场面了。“《情意缘》是安徽民营文艺社团的先河之作,是民营社团的抱团结晶,是为放飞‘庐莺’开门探了一下头。”当时的媒体报道这样评价道。

    在安徽大剧院首演告捷后,《情意缘》又走进北京的长安大戏院,这是外地剧目“进京”的最高舞台之一。这次,走进剧院看戏的,是来自北大、清华的高校学子,是从艺多年的老前辈和专家,他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剧情中,随着剧情流转神飞色动,落幕后还久久不愿离去。看着此情此景,现场民营院团的“草根艺人”们不禁热泪盈眶,“我们终于带着庐剧走出合肥、走出安徽,走进北京,实现了弘扬庐剧、唱响北京的预期目标。”

    “抱团”发展让全市民间文艺工作者互相学习、比作贡献,加速了民间文艺与文化市场对接、融合,合肥市松散的民营院团因此而紧密地团结起来,共谋出路、共同发展、共创新高。

    克服“三缺”探索新模式呼唤民营院团的春天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我们党庄严的承诺……”在庐江县的“送文化进社区”活动中,群英艺术团表演的小品《圆梦》大受欢迎,不少观众拍手叫好,连赞:“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儿啊,这小品演的可真好!”

    《圆梦》是群英艺术团的原创作品,取材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真实案例,该院团以留守儿童为题材创作的小品《小草》,也曾火遍合肥的田间地头。“合肥地区的老百姓喜欢听大戏,相声、小品却不太受欢迎,尤其是那种直接‘拷贝’经典段子,观众肯定不买账,演员在台上一开口,观众在台下喝倒彩。”张新民说。也正因为此,合肥的民营院团基本都是戏曲类的,综艺类院团极为罕有,这让在部队文工团就说相声、演小品的张新民心里不是个滋味,他一心想办个像模像样的综艺类民营院团。走了一些“弯路”后,张新民发现,原创“接地气”、接近老百姓生活的作品挺有市场。

    对此,李佐红也深有体会。李佐红还有一重身份――巢湖市桃园艺术团的“掌舵”。和其它院团又有些不同,李佐红本身经商,成立院团的初衷是为了老有所乐、老有所长,创立之初秉持“用贴近老百姓的民营院团身份,为老百姓提供专业院团水平的演出”宗旨,成立了强大的创作、导演、演员团队。

    桃园艺术团一直重视原创和创新,不仅聘请了一批老艺人成立创作团队,长期挖掘整理已经失传的各类民间传统剧目,如《二十四孝》、《七世不团圆》、《十把穿金扇》、《杨家将》等,还招聘了艺术院校的专业人才团队进行创新,以戏剧为主力军,结合歌曲、舞蹈、小品等艺术形式,组织创编了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节目,比如《孝媳妇》、《国法与人情》、《黑心的孩子》、《不做冷漠的人》、《八十万的妈妈》、《捐助风波》、《留守老人》等。

    李佐红、张新民所带领的民营院团是“幸运”的,还有更多的民营院团深受创作难的困扰,合肥市群英戏剧团也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个院团的定位是以戏剧为主,兼顾综艺。可院团资金有限,没有固定的创作团队,光靠自己小打小闹,写几个现代小戏,老百姓一点儿都不买账。时间久了,我们也泄气了。”说这话时,一直情绪高昂的魏正山有些沮丧。庐剧名角、肥东长芬剧团团长刘长芬也几次想做新剧,却因为没有剧本、没有作曲而被迫“流产”。

    而张新民最近则在为演员流失发愁。眼瞅着夏天即将到来,这是文艺演出的淡季,绝大多数都是签约演员,演出“放假”,想再把原班人马找回来几乎不可能。“民营院团的演员走了一茬又一茬,留不住人才,更留不住青年演员,这对艺术创作、创新又是雪上加霜的打击。青年演员、创作力量严重短缺,资金匮乏,是合肥市民营院团发展面临的一个不争事实。”张新民说。

    虽然困难重重,但合肥市各民营院团都在各自努力着。如今,合肥市各项文化民生工程、“文化惠民”活动、公益演出,活跃着民营院团的身影。李佐红说,他们愿意行动起来,为植根于民间和本地文化的民营院团呼唤春天,为民营文艺社团的自身改造和素质的提高,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尝试。

    (记者王靓/文李远波/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