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记者专访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孟影
  • 记者专访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孟影

    时间:2018-02-28 15:37:56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中安在线讯 据阜阳新闻网报道,200年前,淮河琴书从河南、山东等地传入阜阳。它曲调婉转优美,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优美悠长。但上世纪80年代后,淮河琴书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一度濒临失传。

    在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孟影等人的努力下,这项传统艺术大放异彩。十九大召开后,孟影等人结合十九大精神创作了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进行了很好的宣传。近日,记者来到阜南县演艺中心,与孟影聊聊关于淮河琴书的那些事。

    记者:8岁学唱,12岁登台,从艺近40年,是什么让你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

    孟影:我出生在一个琴书世家,刚开始并不喜欢琴书。有一天,我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演出。

    在扬琴的伴奏下,父亲的唱腔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柔情似水,乡亲们掌声如雷。顿时,淮河琴书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从那天起,我正式步入这一行业。

    上世纪80年代,传统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期间,我也曾离开这一行业多年,但心中总有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愫。1994年我收到阜南县梆剧团的邀请,重返舞台,从此再也无法离开。

    记者: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淮河琴书在传承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孟影:我的祖父、父亲学习淮河琴书时,没有任何教材、剧本,传授方式均为口口相传。

    我刚开始学习淮河琴书时,传统的段子大约近百段,说中带唱、唱中带说。学习难度大、见效慢,加上文化市场环境的变化,艺人越来越少,几近失传。

    我的父亲曾经想在孙子辈中,寻觅几个传人。但我的孩子以及子侄辈中没人愿意学。

    然而,重返舞台后我发现,走村串户演出时,现场都是几百人上千人,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和孩子。那时,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淮河琴书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受方言土语、乡音乡韵等因素的影响,它的服务范围应该是本地,乡村就是它生存的土壤。只要生存下来,就能传承下去。

    记者:目前淮河琴书的发展情况如何?

    孟影:近年来,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淮河琴书迎来发展的新时代。同时,我们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口味的变化积极创新,把淮词、大鼓、坠子和民间小调融进创作中,把黄梅戏、嗨子戏、京剧和豫剧等揉进演唱中,受到观众的喜爱。

    目前,我们团队每年的演出达200多场,我个人的演出达300多场。

    记者:怎样通过文艺作品让老百姓更容易学习十九大精神?

    孟影:我是民间艺人,老百姓爱听乡音乡韵,就要用他们听得懂的形式表演。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我们忙不停歇地围绕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尊老爱幼、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创作了多部作品。在我市组织开展的艺术化宣讲十九大精神活动中,用接地气的表演,向群众宣传十九大精神。

    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团拜会上演出的淮河琴书《说说咱村的新变化》,就是我们在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创作的作品。

    记者:今后有什么打算?

    孟影:今年,我计划做一场个人演出,把自己这些年来的获奖作品和较为满意的作品拿出来,向家乡父老作一次汇报演出。

    演出之后,我会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淮河琴书的传承上。目前,我已经带了几个学生,其中李丁丁在全国青少年曲艺大赛上获得了三等奖。

    同时,我准备把这些年在淮河琴书创作、演出以及比赛中的经验、感悟和音像资料等整理出来,以便于淮河琴书的传承。(记者 曹亚伟 实习生 吴海霞/文 戴文学 /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