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建议加快启动合巢产业新城建设
  • 建议加快启动合巢产业新城建设

    时间:2018-01-12 16:14:42  来源:江淮晨报  作者:

    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校友经济”

    2018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后五年,合肥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合肥市人大代表何杰建议,合肥需打造“校友经济”,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什么是校友经济?何杰表示,在校友的社会活动中以母校为核心,通过母校、校友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给母校、校友以及社会带来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武汉有很多高校,他们利用校友之间的联系,短短半年时间创造了历史,1.3万亿元的签约额,成功探索了校友经济新模式。”以武汉“校友经济”的成功为例,何杰表示,校友经济是一种新业态,是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何杰指出,合肥最大的优势是科教资源,拥有各大高校160余所,积累了丰富的校友资源。调查中,何杰发现,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合肥为国家培养了近200万高素质人才。这些年,合肥校友也在各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做了一项摸底调查,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副总以上职位的,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占比很大。这些校友拥有丰富的人才源、信息源、技术源。同时他们对合肥有着独特的感情,最美好的青春在合肥度过。据悉,高新区小微企业创业的人才有50%以上来自中科大。”

    何杰建议,合肥各级政府能重视“校友经济”,将其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鼓励校友带人才、带信息、带资源回到合肥,为合肥综合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影响城市的人口结构,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加快启动合巢产业新城建设

    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作为巢湖主要产业发展区、合肥未来产业拓展的战略空间,合巢产业新城的建设备受关注。在今年两会中,合肥市人大代表谢忠月建议,加快启动合巢产业新城建设,主攻高端装备制造和高端物流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利于合肥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厚植产业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功能结构。

    在谢忠月看来,合巢产业新城区域内公铁联运廊道叠加,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同时,广阔的发展空间既有利于承接合肥主城大工业、大物流的转移,又便于实现招商引资项目的尽快落地。而合巢产业新城区域内自然生态保持良好,环境承载力较强,对于整合提升巢湖流域各分散的工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适应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环保要求,更是具有深远意义。

    并且根据合肥“1331”规划,目前,合巢产业新城作为未来合肥产业承接的战略储备空间,已经建设、规划、储备了一批高端项目。特别是,以巢湖与北汽、云海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合作为起点,可全面推进合肥汽车产业的整体转移提升,在合巢产业新城实现集聚发展。

    因此,谢忠月建议,加快启动合巢产业新城建设。由合肥市成立高规格、统一管理运行的合巢产业新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按照合肥市旅游业“1133”发展战略,原合巢经开区域着力打造半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依据省市相关产业规划,围绕合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要求,谢忠月表示,加快编制合巢产业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全链条推进产业创新,主攻高端装备制造和高端物流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创新智能制造为引领、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合肥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养老

    “合肥养老”模式可多层次、分级化

    养老床位的短缺,过多地依赖居家养老,合肥市人大代表张丽认为,这是目前养老领域的短板,她说,随着人们经济基础的上升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养老可以形式多样。

    张丽介绍,“据我了解,目前有90%都是在家养老。”她说,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造成的。“以前大家觉得只有没儿女的孤寡老人才进养老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提升,观念也逐步转变。而随着第一批的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她建议,在城市可以有形式多样,中高端多种层次的养老机构,如高端的可以满足老人医疗以及精神需求。在农村可以建公寓式的养老院,让老人集体居住,而不是独自在家。但是,这些不能完全由民营机构来做,政府需要作出规划,“对养老院的数量要求作出规划。”另外,养老院资质的认定、养老从业人员的素质考核条件等政府都要有具体的标准。“我觉得作为创新之都的合肥,可以在养老方面做得出彩,在全国率先做出‘合肥模式’,广大老年朋友感受到城市带来的温暖。”

    可打造区域性老年助餐中心

    买菜做饭这件事,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能否多建一些社区老年食堂,为老年人管上两三顿热饭菜?”合肥市人大代表张晓梅将“加快建设社区老年食堂”的建议带上了两会。

    “我做了统计,到2016年底,合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有130.7万,9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或居家养老,独居或‘空巢’老人家庭亦达六成以上。”张晓梅说,“值得注意的是,独居或‘空巢’老人家庭增多,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保障问题都日益增多,吃饭问题首先就成了独居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张晓梅说,2016年开始合肥推动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到2017年10月,食堂数量已经达到89个,“能解决老年人吃饭的问题、减轻子女照料的负担,也增加了创业、就业岗位,这是一项好政策。”

    “不过,从分布来看,合肥还有80%的社区没有老年食堂,所以我建议将建设区域性老年助餐中心当做居家养老项目的补充,制定中长期规划。”张晓梅建议,可以先在开办前做个调研,摸清老年人的意愿,设置“街道配送中心+社区老年食堂+住宅小区助餐点+配送到家”的服务网络,保障不同类型的社区和老年人群体都能得到高质量的助餐服务。

    张晓梅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给予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继续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保障政府兜底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得到落实。

    “为老年人配餐,卫生和品质要得到保障,提高条件,做到规范登记。应该由社区工作者、老年人组成监督管理小组,定期对食堂运营情况、环境卫生、食物质量、服务人员等进行抽查考评。”张晓梅说。

    为养老机构定向培养实用人才

    “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速,‘四、二、一’家庭结构大量涌现,社会化养老是大势所趋。”合肥市人大代表周铭告诉记者,目前的养老机构普遍医疗资源不足,多重原因致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推进存在不少困难。

    “这几年,我一直都在呼吁,能不能出台实施细则,为医养结合进行规范、配套鼓励政策。”周铭告诉记者,解决社会化养老的医疗困局,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设计、协调、执行等几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失智人群的困难,提高其生命和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关键在‘医’。现有的养老机构服务大多是传统服务模式,能提供医疗服务的寥寥无几,能提供全天候高质量医疗的更是微乎其微。”周铭说,“大医院没有资源去开设相关科室,有些医院开设了老年科、临终关怀科,但是得不到医保、新农合的支持,推广起来很困难。我认为应该由政府牵头,医疗嵌入,医保支撑,深度融合,以破解目前的局面。”

    周铭认为,解决医养结合问题,应当先改善顶层设计,政策上破题。“医疗、养老分为不同部门管理,可以建立由政府牵头、人社(医保)、卫计委、民政、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养老保障协同工作体制,形成齐抓共管,整体协同推进和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

    “可以支持二级综合医院利用现有资源转型,也可以鼓励大型综合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在政策上,能否给予医保待遇的扶持,比方说,正常病人收治的仍旧享受原医保政策不变,对新开设的失能、失智、半失能长期住院的老年科床位,经审核属实后,给予享受养老医保补贴。”周铭说。

    “医养结合,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老年病人护理起来尤其要费心思,比如女性老年患者容易骨质疏松,一般人掌握不好力度给她翻身,就很容易造成断骨伤害。专业的医护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周铭告诉记者,一些看似冷门的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比如影像、全科医师、中医师,保健医师、营养师更为稀缺,建议能在给足养老机构医疗专业人员的身份和技术待遇的同时,可参照像培养师范生一样,定向为养老机构培养委培实用人才;签订协议后,可减免学习费用,学后定向执业。有目的的培养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从长远着手。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