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清长江水师提督官印险进废品站熔炉
  • 清长江水师提督官印险进废品站熔炉

    时间:2017-12-16 16:07:18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中安在线讯据安徽商报报道,蚌埠市博物馆今年评选并公布了“五大镇馆之宝”,清代同治三年长江水师提督银印就是其中一件。作为清朝长江水师提督的印信,这件重达七斤半的银印见证了一百多年前长江流域的烽火连天。此后颠沛流离,直到40多年前在废品回收站熔炉边被发现,进入蚌埠市博物馆。安徽商报记者采访蚌埠市博物馆相关专家,为您讲述这枚珍贵印信的传奇故事。

    清代同治三年长江水师提督银印(图片由蚌埠市博物馆提供)

    主人是张爱玲外曾祖父

    地处淮河之滨,蚌埠市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超万件。在博物馆新馆展厅的一个角落里,国家一级文物“清代同治三年长江水师提督银印”安静伫立,远远望去,似乎平凡无奇。但印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着的“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却透露了这枚银印非同寻常的身份和地位。

    蚌埠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新宇介绍,清朝直到咸丰年间,并没有长江水师的建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长江流域是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由于当时清政府在长江流域没有组建统一的军事单位,当时长江水师主力仍以曾国藩的湘军为主。直到同治三年,清政府才任命湘军水师将领黄翼升为“长江水师提督”,也就有了这枚“清代同治三年长江水师提督银印”的诞生。

    据考证,黄翼升是这件镇馆之宝的第一位主人。这个名字不少市民可能会感到陌生。他的曾外孙女却十分有名,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

    虎钮银印重达七斤半

    在清代,长江水师提督官至武官从一品,尊贵身份也体现在银印的制作上。

    蚌埠市博物馆所藏这枚银印长与宽同为10.8厘米,重达七斤半。陈新宇介绍,古代官僚系统等级森严,印信本身的质地也体现所有者地位的高低贵贱。这件文物通体银质,分量又重,体现了清政府对长江水师提督官印制作的重视。

    银印上蹲踞着一只猛虎,双目炯炯有神,额头上刻着“王”字,通身刻有花纹,利爪獠牙,威风凛凛。作为清廷御制的封官之印,官印等级直接体现在印钮的样式上。“老虎自古以来就是兽中之王,是凶猛阳刚的代名词。清代由于对虎的崇拜,虎钮运用更为广泛。朝廷内外爵位达公、侯、伯三等的皇亲国戚,一品、二品高级武官,及奉旨处理边政事务的封疆大臣,均为虎钮之印。”长江水师提督官居武官从一品,其印钮以虎为饰,在当时是合乎礼制的。

    另外,银印上刻有“礼部造”,表明该印的“制作单位”为礼部。印左侧刻字“同字九号”,右侧刻字“同治三年九月×日”,则明确了银印的编号和精确铸造时间。“无可争议的具体纪年,为今天的人们研究清末长江水师提督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文物支持,非常宝贵。”

    差点进了废品站熔炉

    尽管身份不凡,这枚如今的国家一级文物却在漫长的岁月里颠沛流离,还差点遭遇灭顶之灾。据蚌埠市博物馆相关专家考证,这枚长江水师提督银印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最后一任水师提督带到了阜阳颍上,随后就失去了踪迹。 1974年蚌埠市博物馆成立,此后不久,这枚银印居然现身蚌埠市废品收购站。

    据了解,这枚银印当时差点进了回收站的大熔炉,但被现场一名文化干部发现了,送到了刚成立不久的蚌埠市博物馆。在博物馆专家的手中,这枚“清代同治三年长江水师提督银印”的价值才被重新发现,成为了今天的“镇馆之宝”。(记者 刘媛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