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馆校合作培养出“非遗”小达人
  • 馆校合作培养出“非遗”小达人

    时间:2017-03-27 20:25:29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

    上海杨浦区少年宫民族工艺馆“非遗”小传人面塑课程/采访对象供图

      每个周六,虹口实验学校初二学生张铮皓都会去国家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泡上半天,心无旁骛地做起木工“小工匠”;双休日的杨浦区少年宫里,总是能看到开鲁新村第一小学三(2)班的刘欢,手中剪刀上下翻飞,变戏法般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作品;而在上海博物馆,“寻找青铜器上的动物”的亲子课,就以青铜器馆为教室,孩子们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饶有兴趣地找寻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

      近年来,上海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文教结合,致力于集聚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构建校外育人共同体,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成效显著。

      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

      “小工匠”醉心于做木工

      复兴高级中学的黄之怡同学,对于今年的暑假安排,现在已有初步打算,“我想尽量留出一些时间,去国家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做志愿者。”

      亲手扎染一块方巾、制作一只榫卯结构的小板凳、装帧一本线装书……坐落于虹口区的国家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是沪上中小学生心之向往的去处之一。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古代科技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触手可及的工艺。   在高一升高二的那个暑假里,黄之怡与基地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后就爱上了那里。黄之怡喜欢历史,还和同学合作撰写过历史剧本,并在一个全国性比赛中获过奖项。“高考可选的三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我的选科就有历史。”黄之怡说,在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她可以通过别样的体验和感知,“触摸”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让古代发明创造“活化”,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正是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的建设初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蒋东介绍说,国家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开设有两个展览馆和五大体验馆。“天工开悟”中国古代创造发明展和“纸的文明”主题特展,介绍先人们的伟大发明创造。与大多数展览不同,这里的所有展品都可以触摸。让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跳”出课本,“跳”出博物馆的玻璃陈列柜。而造纸印刷、古代陶瓷、染织、青铜体以及古代建筑等5大体验馆,为孩子们安排了一系列体验活动,他们可以动手参与制作体验,拉近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的距离。

      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国家指南针计划青少年基地负责人桑春波介绍说,基地目前已经开发出20门相关课程,每周二至周五下午,不同学校的孩子们怀着同样浓厚的兴趣到基地上课,体验青铜制作、染织等传统工艺。

      “课程预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推出,很快就被各所学校‘秒杀’。”桑春波说,自2010年开放至今,基地累计接待中小学生超过8万人次。双休日,基地也无休,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体验活动,孩子们可以继续进基地,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和古代科技的技艺之中。

      张铮皓同学几乎每个周六上午都会花半天泡在基地里。他在这里迷上了木工,从最初的组合部件,到掌握刨子、凿子等工具的使用,从最初制作小木梳,到如今他已经能够独立制作四脚小方凳。

      第一只凳子从动手到完工,张铮皓前前后后花了四周的时间。初二的功课并不轻松,花这么多时间“玩”,张铮皓的妈妈非但不反对,还十分支持儿子去基地做木工。当然,让妈妈心定的是,儿子的成绩并没有因为做木工少刷了几套试卷而受影响,“他的成绩一直在年级都是比较靠前的”。

      少年宫非遗课程班

      剪纸小达人崭露头角

      近几天,家住杨浦区开鲁新村的刘井光爱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娃。儿子刘欢令刘井光倍感有面子: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刘欢幸运地被选为升旗手,“刘欢还被邀请上主席台为师生们现场表演拿手的剪纸,两三分钟,一张红纸就在他手中变成两只栩栩如生的金鸡”。

      得益于杨浦区少年宫“非遗”小传人课程,刘欢的剪纸技艺在校内外小有名气。春节期间,刘欢创作了一套生肖剪纸,得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样经剪纸传承人郑树林的好评。“儿子的剪纸作品,还被开鲁新村一小印制在童谣卡上分发给每一位同学。”

      杨浦区少年宫主任朱茹洁介绍说,杨浦区少年宫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已经超过12个年头。少年宫成立了以市级非遗传承人郑树林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资源库,其中市级“非遗”传承人25人,区级“非遗”传承人40人,项目内容涉及织染技艺、编织扎制技艺、陶瓷制作技艺、雕塑技艺、刻绘技艺等,包括花样经剪纸、江湾面塑、荣庆堂香囊、传统服饰盘扣等。   资源库建立后,少年宫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层次和梯度的课程与活动。杨浦区少年宫活动部部长汤峰介绍说,以2016年为例,少年宫先后组织开展了二十余场“非遗”亲子游园会体验活动,参与的中小学生有2万余人。

      杨浦区少年宫还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上学期就面向14所区内中小学开设了10个“非遗”班级,课程内容涉及花样经剪纸、扎兔子灯(扎风筝)、香囊制作等八个非遗项目。

      正是由于非遗项目和课程的持续推动,一批像刘欢这样的“非遗小达人”涌现了出来。刘井光颇为感慨地说:“学习剪纸,儿子收获颇丰,不但养成了坐得住、静下心的学习好习惯,而且提升了综合素养。因表现优异,他已被学校大队部两次评为开学典礼升旗手。”

      这是上海积极探索文教结合新机制的生动缩影。据了解,市教委、市文广局等部门每年都以9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旨在推动中小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活动。上海建立了66个市级学校优秀非遗传习基地,还举办了“我是非遗小传人”大赛,挖掘在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方面具备传统文化技艺技能的“小达人”。

      上海博物馆

      青少年教育尝试亲子课

      “你知道吗?动物经常作为装饰图样出现在青铜器上。陈列着400多件青铜器的青铜馆展厅,就仿佛一片躲藏着无数生灵的青绿色森林。大家一起来找找看吧。”

      几天前,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历代青铜馆内,一堂“寻找青铜器上的动物”的亲子课正在展开,借助世界顶级文物,以展厅作为课堂,让孩子们在和文物的互动中了解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介绍说,去年年底,上海博物馆推出首批亲子课程,22门单节体验课程,要想抢到必须动手要快。

      亲子课程是上海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一个新尝试。之后,还将陆续推出亲子绘本、亲子玩具、亲子展览等,以创新的、易于被接受的形式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优秀的历史文化。

      这里已成为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灿烂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迄今为止,上海博物馆已经建设了一批成熟的常规教育项目,并有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活动,包括手工活动、文化实践、学习班、互动式主题展览等。

      此外,上海博物馆还将教育资源送进校园。多年前,上海博物馆就在本市部分学校试点建立教育基地,并与周边地区的十余所学校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以东延安中学为例,馆校合作,在该校的历史课中,开设以手工活动为先导的博物馆课程。上海博物馆注重将教师的培训放在首位,为历史教师开设“怎样利用博物馆”、“唐三彩”、“古钱币”等数次讲座,并协助学校置办相关的教材和教学用具,在博物馆帮助下,教师掌握了手工制作的技能,走上讲台讲授博物馆的课程。

      文化实践因素的注入有效提升了学生们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该校六年级一位同学说:“这个学期学校为我们开设历史课,大家起初担忧历史课会枯燥乏味,但上了两节课后,我们才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喜欢上了历史课。”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在打造校外育人基地的实践中,馆校紧密合作研发实践学习资源,包括展品及配套的学习单、课程案例、资源包,增强馆藏资源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促进教育资源库与项目库建设。上海博物馆的古汉字的奥秘、钱学森图书馆的航天事业中的科学家精神与创造等博物馆课程与展览,先后配送到华东师大二附中、大同中学、位育中学、昌邑小学等一批中小学。

      同时,上海还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评价体系。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成为重要考量内容,彰显育人导向和指挥棒效应。(新闻晨报记者 徐斌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