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市民文化节“永远跟党走”演讲大赛获212.4万点赞
  • 上海市民文化节“永远跟党走”演讲大赛获212.4万点赞

    时间:2021-09-02 09:52:0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红色记忆;每一位英雄,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上海市民文化节组委会、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中福会少年宫、各区共同主办的2021年“永远跟党走”市民红色故事演讲大赛3月—7月在全市召开,通过红色故事大赛、“红色声浪”情景讲述展评、社区红色故事汇等活动,引导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大赛引起热烈反响,征集到作品近2800件,作品点赞量达到212.4万。参赛者们各展风采,紧紧围绕“永远跟党走”的主题,或声情并茂地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或发自肺腑地讲述身边的动人事迹,让爱党之情“声”入人心。

    图片来源:东方ic

    一句遗言,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9年5月19日,距离上海解放仅八天,上海闸北宋公园一阵乱枪,16位地下党员倒在了血泊中。其中,有一对革命伉俪陈尔晋和王曼霞,因策反国民党守军被叛徒出卖而遭逮捕枪杀,留下了7个年幼的孩子。陈冠宁是最小的孩子,父母牺牲时,他还未满周岁。

    时间转瞬而过,如今陈冠宁已是岁暮老人。这次,他受邀参赛,在演讲台上以《他们倒在了共和国的门槛上》为题,讲述了父母为上海解放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我的父母是为了党的伟大事业牺牲的,他们留给我的只有一句话‘党就是你的亲人,永远跟党走,走到共产主义’,这句话让我受用终身,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冠宁告诉记者,因父母牺牲时自己年纪还小,对他们几乎没有印象。小时候顽皮,他曾和小伙伴闹矛盾,被对方说“不要和没父母教养的野孩子玩。”这句话让陈冠宁大受打击,哭着跑回家问奶奶:“为什么别人都有父母?我的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奶奶沉默不语,带他来到陈尔晋、王曼霞烈士墓前,流着泪说:“孩子,这就是你日夜思念的父母,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光荣地牺牲了,你不是野孩子,应该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听了这番话,陈冠宁扑倒在父母的墓碑前痛哭。此后便暗下决心,要自强自立,绝不给父母丢脸。

    16岁时,陈冠宁选择入伍参军,一待就是16年。后来,又在异国他乡开饭店遭遇歹徒身中3枪。2000年,陈冠宁经过艰苦努力,成为福建三农集团上市公司的副总裁、总经理。如今,退休在家的他也没闲着,成为上海红星书画院院长。陈冠宁说,自己这一生沟沟坎坎不算少,每次他都搏击、奋斗,从不向任何困难屈服。

    “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母的故事,无形中就有一股力量支撑着我。所以这次,我也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希望能激励更多人。”陈冠宁认为,如今的社会物质丰裕,没有腥风血雨的杀戮,没有枪林弹雨的搏杀,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但仍需要奉献、拼搏的精神。“讲述这些故事,希望年轻人能够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

    图说:李雅囡

    一首红歌,让她从陕西来到了上海

    李雅囡是杨浦区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次演讲比赛她讲述了一首红歌连接两座城市的故事,获评“优秀红色故事传讲人”称号。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这支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歌曲是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的成名曲。歌词节录于《雷锋日记》,作曲家朱践耳根据诗的前两段谱写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这首作品诞生之初,词作一直以“新民歌词”作为记录。实际上,词作者是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技术员姚筱舟。1958年,他以“蕉萍”为笔名写作3首小诗并投稿至《陕西文艺》,诗作很快被刊发在《诗传单》专栏内,后被编汇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其中就有《唱支山歌给党听》。在歌曲到处传唱的时候,姚筱舟始终默默无闻。彼时朱践耳一直想了解素未谋面的“蕉萍”是谁,直至1963年秋,通过多番寻觅才找到姚筱舟,从此《唱支山歌给党听》正式注明词作者。

    李雅囡就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从小听着《唱支山歌给党听》,后来听到父亲讲起姚筱舟的故事,深受感动。在这首歌的影响下,她也来到了上海。这次参加比赛,想题目时,李雅囡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老乡姚筱舟,便决定讲一讲“一首歌,两座城,三代人”的故事。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李雅囡做了充分的准备。她专门找来当年家乡电视台采访姚筱舟的视频,边看边做笔记。成稿后,每天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演讲。李雅囡告诉记者,有一天她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告诉她,不到四岁的儿子在全班同学面前唱起了这首歌。“我没有教过他,可能听我在家练习的时候就学会了。这件事也让我感慨,讲述红色故事,也是无形中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耳濡目染下,就会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当好传讲人,不能让先辈们的英雄事迹被遗忘。”李雅囡说。

    图说:李梦圆

    一颗种子,鼓舞年轻人接力追梦

    李梦园是个“90后”姑娘,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担任讲解员。她的本职工作就是讲述红色故事,每当声情并茂地向别人介绍起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先烈的英勇事迹,听者总是心生感慨、备受感动。这次参加演讲比赛,李梦园并没有“捡现成的”,讲述自己平常讲解稿里的内容。还是选择了“种子先生”——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的事迹,重新写稿,演讲《播种未来的追梦人》。

    2017年9月,钟扬在工作中遭遇车祸,时年53岁。钟扬去世后,先后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钟扬生前常说的话。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他带领团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帮助西藏大学建成一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植物学研究团队。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多种特有植物,然而,在全世界最大的种子资源库中,长期没有我国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2001年,醉心基础科研的钟扬只身前往青藏高原,寻访植物标本,探寻生物进化轨迹。此后10余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都留下了钟扬的身影。

    李梦园第一次听起钟扬的故事,是和一名来自西藏的同事聊天。她备受感动,这次准备比赛,又上网搜索资料,读传记,看纪录片,数度被钟扬的追梦故事打动落泪。她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钟扬因为常年频繁往返于西藏和上海,身体很不好。医生劝解他要戒掉两个东西——酒和高原。钟扬说:“戒酒可以,但高原我不能不去。”

    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让李梦园备受鼓舞,她说:“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像百年前的革命烈士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可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好好工作,发挥最大的价值,也是为社会做奉献。”

    新民晚报记者 杨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