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长江口大闸蟹苗汛“爆发” 产苗量恢复至上世纪60年代水平
  • 长江口大闸蟹苗汛“爆发” 产苗量恢复至上世纪60年代水平

    时间:2019-09-26 18:45:2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晔

    原标题:长江口大闸蟹苗汛“爆发”

    一度衰竭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的蟹苗数量与规模,已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丰产水平,每年5月长江口蟹苗“爆发”时,甚至蔓延到黄浦江。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实现长江口河蟹资源的极大恢复,成果来之不易,成为国际上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这是记者从前昨两天在沪召开的首届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上获得的信息。

    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最大的天然产卵场。每年10月,长江中上游的成蟹向下游洄游,12月至次年2月在长江口抱卵。蟹卵在3至5月间孵化,幼体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鉴毅说,长江口大闸蟹产苗量最高年份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年产苗量多在50吨以上。随着长江开发与资源利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濒临消失。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江口产苗量锐减,至2000年后萎缩至仅数吨。

    为恢复长江口水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组织协调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构建覆盖长江下游至河口1.2万平方公里的河蟹资源环境监测网络,获得长期的、连续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首次实现亲本蟹洄游路径和繁育场范围10米级精准定位。2003年起,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带领的研究团队,每年持续不断增殖放流大闸蟹亲本,数量在数万只至10余万只。同时,研究人员还为放流的亲本大闸蟹带环、贴标及固定声呐标记,通过监测回捕掌握蟹苗数量、活动范围和位置等。研究团队创建“漂浮湿地”,中华绒螯蟹在长江口早期洄游阶段得以在“湿地”栖息、躲避侵袭和摄食,显著提高蟹苗成活率。近年来大闸蟹产卵率逐步提高,2017年长江口蟹苗资源量达67吨,此后几年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

    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美国环保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协办。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