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推动更多中国“熊猫”亮相世界
  • 推动更多中国“熊猫”亮相世界

    时间:2019-05-30 19:10:5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青年医务人才?在日前举办的2019上海医务青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直言,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年人在呼唤知识的同时,必须明白除了学习所得、学习后经思考而总结提炼升华的经验之外,知识的重要来源还有创新。”

    大量论文有待“唤醒”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调研员周蓉介绍,从2018年全国医疗机构专利申请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申请量分别为5458、6144、1722项,“虽然上海地区医院数量不占优势,但专利申请总量最高,说明本市医疗机构整体科研实力较强,且专利申请积极性较高,科技成果的创新、保护、运用和管理的意识较强,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在她看来,专利研发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但目前医院、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在早期缺乏风险投资,中期缺乏孵化基金和基地,医学家所在的组织机构无暇或难以有效组织管理和服务,院企合作缺乏制度性规范,“目前医疗卫生领域还有大量的智力劳动凝结为论文、样品等滞留在各医院、临床医学中心、医学研究院所内,都等待着被进一步唤醒。”好消息是,上海已打造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出一系列政策扶持及奖励机制,“如在项目安排和经费投入上对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实施予以重点倾斜,在转化项目提成、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给予鼓励。”

    用好显微镜、手术刀,再攀高峰

    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如今进入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卢敏对上海的科创环境满怀信心。日前,由其带领的p53转化医学团队研发了抑癌蛋白p53靶向药物“PANDA”,已申请全球家族专利3项、权利要求约200条,并将进入临床试验和产品开发阶段,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的科研转化更成为长三角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联动的一大硕果。

    “在西方国家,新型药物转化率维持在大约5%左右,但有较为完善的专利支撑体系,从专利构思到撰写,再到最后的商业洽谈和转化均有专人负责。目前,我国由于缺失精通医学、外语,法律和商业的多元化人才和团队,机制还不够成熟。”他提出期待:“在瑞金医院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的支持下,我们未来有可能完成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启动国际转化和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让更多的中国‘熊猫’亮相世界。”

    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王宇表示,当前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建设、坚决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医疗服务作为四大品牌之一、上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新时代医务青年要接过医学发展的接力棒,用显微镜、手术刀向先辈学习致敬,更攀高峰。”(解放日报记者 黄杨子)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