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一团一策深化改革 上海文艺院团为十二艺节打磨精品全力冲刺
  • 一团一策深化改革 上海文艺院团为十二艺节打磨精品全力冲刺

    时间:2019-05-18 14:46:26  来源:文汇报  作者:

        作为“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沪剧《敦煌女儿》、话剧《追梦云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从左至右)各剧组近几个月来全力以赴,进行最后的排练冲刺。制图:李洁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进入开幕倒计时。沪上七家参演、参评文艺院团已经进入备战冲刺阶段。作为“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上海沪剧院《敦煌女儿》、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追梦云天》各剧组近几个月来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排练房”。尽管在推出以来,三部作品已经赢得业界与观众的初步认可,可主创丝毫没有放松精修打磨,《敦煌女儿》樊锦诗的饰演者茅善玉就自查排练录像,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过滤,进而把台词“精雕”到每一个字。

        而作为“十二艺节”参演剧目,上海京剧院《北平无战事》、上海昆剧团《浣纱记传奇》、上海木偶剧团《最后一头战象》、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则亮相。少了评奖压力,沪上文艺人却给自己加码。昆剧团刚结束粤港澳大湾区之行,马不停蹄进入《浣纱记传奇》修改剧本的排演中,而距离该剧首演不到两个月。

        如此拼搏奋斗还有另一层原因——盘点这七部作品,无一不是上海2015年启动“一团一策”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后推出的。四年来,上海18家国有文艺院团根据自身剧种本体艺术特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以剧目推动人才传承,用创作回应新时代,凭演出拓宽影响力。可以说,此次七部作品在“十二艺节”这个国家级平台的集体亮剑,同样是作为“一团一策”改革成果,接受观众与业界的一次检阅。

        集结外脑勤打磨,助推舞台精品常演常新

        五一小长假刚过,著名导演王晓鹰又从北京飞来上海,泡在了上海京剧院排练厅,与“麒派”表演艺术家陈少云等主演一道,为他执导的《北平无战事》升级版进行又一次的打磨。“为什么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升级版所着力刻画表现的核心命题。

        将刘和平小说改编的大热影视剧《北平无战事》再度搬上京剧舞台,这个创想至今听来都是激动人心的——这无疑是最难、也是最有诱惑力的改编题。而最初把刘和平、王晓鹰、陈少云等重量级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搭建的“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2016年,刘和平在这一平台与上海京剧院签约,打开了上海京剧院的选题视野,也拓宽了沪上多个院团主创合作范围。平台不仅为院团与名家新秀牵线,还集结“外脑”,邀请全国各地专家从选题阶段介入,更在此后的剧本打磨中,集中研讨号脉。此次七部参演参评作品,几乎都在不同阶段通过这一平台得到提升。

        以昆剧《浣纱记传奇》为例。作为“青年创作选题立项研发计划”所孵化的选题,青年编剧魏睿得到著名编剧罗怀臻的“一对一”辅导,该项目最终与上海昆剧团配对签约,此后在剧团“艺委会”上,专家学者从选题、制作、演出的每一环节把脉问诊。最终确定了“以史记史”,用创作致敬梁辰鱼、魏良辅、张野塘等一代昆曲先贤,展现浓浓的家国情怀。《浣纱记传奇》3月首演第二天一早,全国专家在观剧后又一次齐聚一堂提供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剧本修改讨论会召开多轮,令该剧在从剧本、唱腔音乐、乃至服装都有了调整和变化,贯彻上昆“创新不弃传统”的精神。

        如果说戏曲的打磨着力在剧本与音乐。那么《最后一头战象》和《追梦云天》还呈现出上海文艺人面对舞台技术革命新课题的不断攻坚。史无前例的1∶1巨型亚洲象偶目前已研发至5.0版本,为人偶同台的亲密互动提供更多技术支持。而在《追梦云天》最新版本中,巨型四面冰屏打造的舞台空间成为观众最大的惊喜。将多维度、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舞美手段的融合,未尝不是文艺人用舞台创新对国产大飞机科研人员百折不挠精神的一次致敬。

        优化机制育新人,量化考核保证作品立得住传得开

        就在几天前,《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参与了该剧原型李白烈士的纪念活动,以缅怀英雄的方式,再一次贴近这个人物,感受烽火岁月里为信仰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这两个“80后”演员放在其他艺术门类里,可能还属于青年一辈,但对于舞蹈艺术而言,已经是团里的资深前辈了。此前担任了超过10年的舞团首席,他俩还有没有向前一步的空间?上海歌舞团打破年龄、资历的“艺衔制”给出了答案——去年,他们在一年一度的考核中获得了“荣典·首席”的称号,再一次激励二人在新创作品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进而连同剧中其他四位首席,展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性格各异、命运跌宕的时代群像。

        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则干脆把儿童作为该剧的主要演员。为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此次起用马兰花少儿艺术团的五位小演员。告别“大人演儿童剧”常规模式,与剧中留守儿童同龄的小演员,让这部作品更贴近小观众,富有童趣。

        对于传统戏曲,口传心授,以老带新仍是人才队伍培养的核心。在《北平无战事》中,青年演员鲁肃成为谢培东的B角。在排练场亲身感受师父陈少云如何将“麒派”身段、唱腔等艺术表演特色,融入现代戏的创作,对鲁肃来说受益匪浅。他说,“用‘麒派’创作现代戏人物是其他院团不敢挑战的课题,相比于已经成为定式的传统戏传承,新戏创作,尤其是这样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需要所有主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分析一起琢磨,师父手把手带着创作,无疑是非常难得的经历。”

        “一团一策”的最终目标是出人、出戏、出影响力。那么新作推出,成不成功不是院团自己说了算。每年1月,上海18家国有文艺院团都要迎来“年度大考”,以问题为导向,用数据说话,采取“院团掌门人汇报、同行专家点评、评委考核”的模式展开。其中,新创作品从创作开支到题材把握完成度,再到票房影响力等方方面面,都被纳入考核视野,推动各院团进一步完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敦煌女儿》自去年首演一年来已演出近50场,这其中既有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一流剧院商演,更大一部分则是以中低价票面向基层社区、远郊剧场和高校学子。让沪剧声音真正与上海这座城市同行,而该剧在北京大学导赏活动直播观看人数达115.6万人次,更是院团积极拓展网络影响力的成功探索,赢得同行与业界点赞。

        如果说“一团一策”年度考核是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年度“会考”,那么三年一次的中国艺术节对于上海文艺人来说,无疑是值得拼尽全力冲刺的“高考”。艺无止境,“一团一策”改革也永远在路上。(黄启哲)

        原标题: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剧目展演中,将有七台“上海出品”陆续上演

        一团一策深化改革 上海文艺院团为十二艺节打磨精品全力冲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