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这对夫妇有奇遇:不要钱做“月嫂” 乌鸫“感恩”打扫窗台
  • 这对夫妇有奇遇:不要钱做“月嫂” 乌鸫“感恩”打扫窗台

    时间:2019-04-17 17:27:0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原标题:这对夫妇有奇遇:不要钱做“月嫂”,乌鸫“感恩”打扫窗台

    家里的窗台成了鸟妈妈的“产房”,在小鸟学会飞翔前,还要给这一家当一个多月免费“月嫂”,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去年清明节前后到5月9日,家住杨浦区新江湾城的张先生夫妇就收获了一段独特的“养鸟”经历。

    时值上海第38届“爱鸟周”之际,他们将这段珍藏的回忆娓娓道来。

    初遇:两年前就已结缘

    时钟拨回去年4月5日的雨夜,老张走到家中的北窗台,拉开好几周没打开过的窗帘,突然发现盆景下多出一个巴掌大的鸟窝。

    打开窗户,凑近一看,这个鸟窝“做工”精致――几乎正圆形,由外及内分为三层,较粗和较细的树枝组成外面两层,之间的缝隙用泥土、枯叶等填充;枯草则铺在窝底,作为“床垫”。再一细看,里面还静卧着两颗“鹌鹑蛋”!

    说是“鹌鹑蛋”,因为这些蛋壳上的花纹很像鹌鹑蛋,但在它们的爸爸妈妈归巢前,老张自己也搞不清这究竟是什么鸟的后代。

    答案第二天就揭晓,老张把偷拍的鸟爸妈照片发给朋友,“乌黑身体,黄色嘴巴”,对方一眼就认出是乌鸫。

    让人意外的是,这并非老张家的窗台第一次冒出鸟窝。“2016年4月,同样在这个位置,也出现过一个鸟窝。”老张说,那时里面没有蛋,隔了很久也没见大鸟来,怕鸟窝长虫发霉,就扔掉了。

    时隔两年,再次“天降”一个鸟窝,里面还有生命正在孕育,老张感慨这是缘分,就和夫人一起主动担负起守护它们的责任。

    记者从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已发现多起乌鸫在居民家窗台或雨棚筑巢的案例。

    比如2016年5月,天山初级中学一名教师家中朝西阳台外的盆景上,有两只乌鸫筑巢,生下5只小乌鸫。

    2016年5月12日,有市民发现,一个精致的鸟巢竟然在其家中朝西阳台外白蜡盆景里安营扎寨 图片来源:中山公园周到

    又比如2018年5月,市民蔡女士家的雨棚下搬来一对乌鸫夫妇,筑起了爱巢。6月27日前后,小乌鸫顺利降生。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供图

    不过,对大多数居民而言,鸟儿挑中他们家下蛋的经历仍十分少见。综合多个案例来看,鸟儿对筑巢周边环境的警惕性很高,能够放心下蛋的地方,一般都是居民极少打理甚至被“遗忘”的角落,且周边一般有草坪、河道,是它们觅食的理想场所。

    “我家这个北窗台种的是铁树、榕树等盆景,冬季到开春极少浇水,有时窗户个把月才开一次。”老张回想起来,觉得是因为窗台没什么人类的气味,显得比较自然,才能吸引鸟儿筑巢。

    陪伴:见证“小粉嫩”成长

    两枚鸟蛋只是开始,鸟窝里的蛋几乎以每天一枚的速度递增,到了4月9日,多达六枚。

    下完蛋后,鸟妈妈变得更顾家,时不时回巢孵蛋。由于它们十分警惕,老张和夫人只敢把窗帘打开一条缝,站在两三米外“偷看”最新进展。

    “鸟儿对孩子的关爱,令人动容。”老张说,有几次大雨滂沱,大鸟被淋成了“落汤鸡”,瑟瑟发抖,却仍护着鸟蛋,不让它们受风寒。平日里,即使天气晴好,留下照看孩子的鸟爸爸或鸟妈妈也一直坚守岗位。

    4月22日,也就是发现蛋的17天后,老张喜悦地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组照片。照片里,三只粉嫩的小乌鸫破壳而出,伸直了脖子,张大着黄色小嘴,嗷嗷待哺的样子惹人怜爱。与此同时,另外三枚蛋却没有动静。

    急切的老张向朋友圈求助,他担心蛋都孵化出来后,乌鸫爸妈没能力照顾所有雏鸟,有些小生命可能刚降世就逝去,希望有懂行的朋友能领养几只。

    但朋友们担心技术不精反而害了雏鸟,都劝老张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顺其自然。结果,将近一周后,窝里只有四只雏鸟,剩下的蛋不知所踪。“很难过,但选择权在乌鸫,可能是它们自己淘汰了无法孵化的蛋。”老张说。

    接下来的两周多时间里,小鸟们几乎成了老张的“闹钟”,每天清晨五六点,“啾啾啾”的叫饿声便准时响起。老张倒也不嫌烦,乐呵呵地爬起来看喂食过程。

    “这简直就是四个小吃货!”老张感慨,为了养育子女,乌鸫爸妈轮流外出觅食,大约十多分钟就交接班一次,把叼回来的蚯蚓、小鱼等逐个逐段地塞进小鸟嘴里,就这么一直忙碌到夜晚。

    不想打扰乌鸫一家,却又难耐好奇心,在小鸟孵化出来后,老张购买了一台微型摄像机,趁乌鸫爸妈不在,悄悄装在了窗台一侧,记录下了许多美好瞬间。

    告别:盼望鸟儿再筑巢

    对任何居住在城市的家庭而言,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察鸟类的生活,都是十分宝贵的经历。

    老张不断在朋友圈里上传乌鸫一家的照片、视频,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要是偶尔有一阵没消息,就会有一大波“潜水”的友人突然冒出来,强烈要求老张赶快更新。

    老张的朋友圈,那段时间都在晒鸟

    开始长毛

    小乌鸫们成长得飞快,已经有模有样了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了5月7日,那是第一只小乌鸫振翅飞离巢穴的日子。

    借助摄像头,老张看到了它们振翅起飞的瞬间。早孵化几天的“老大”在当天早晨7点前起飞。“老二”不甘示弱,当天中午也迈开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剩下的“老三”“老四”在5月8日、9日先后离巢。

    最后一只小乌鸫离巢

    “望着空落落的鸟巢,有些怅然若失。”老张坦言,自己至今都恋恋不舍,那段时间就好像与亲朋好友告别了一般。

    回忆起这段“月嫂”经历,老张有点不好意思:“其实为了不打扰它们,我们几乎没有做什么,很不称职。”

    但这是值得提倡的观鸟方式,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专家指出,如果在乌鸫筑巢后,人们频繁地去打扰它们,比如反复开关窗产生响声,或用手去触碰鸟窝、鸟蛋,很可能会让它们因为气味不对等原因弃窝。

    有些人还“好心办坏事”,在幼鸟长大,鸟巢空间不足时,为它们换了一个更大的人工新窝,导致大鸟离巢,幼鸟无人照料而死。

    似乎是感激老张家,这两只乌鸫还十分注重窗台的卫生,经常把子女的粪便叼到外边,绝不留在窗台上。也似乎是对这一带的环境有了好感,在小鸟全部离巢后的一两个月里,老张还时常能在小区的树梢上看到它们,甚至看到乌鸫爸妈仍在坚持喂养小鸟。

    “希望有缘再能相见!”老张告诉记者,自己的窗台并没有在乌鸫离开后做太大调整,他和夫人盼望着将来还有鸟儿肯来筑巢。

    了解乌鸫更多的“秘密”

    乌鸫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供图

    乌鸫,作为鸫科鸟类的典型代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科学家将其分为3个物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非的欧乌鸫、分布于我国西藏地区的藏鸫、分布在我国其他地区的乌鸫。

    乌鸫常见于中国大部林地、公园及园林,高可至海拔4000米。它们于地面取食,静静地在树叶中翻找无脊椎动物、蠕虫,冬季也吃果实及浆果。

    在上海,乌鸫和珠颈斑鸠(俗称“野鸽子”)、麻雀、白头鹎(俗称“白头翁”)一起被戏称为“四大金刚”,也就是本地四种常见的“留鸟”。

    乌鸫还因歌声悦耳,被人们誉为“百舌鸟”。唐代诗人刘禹锡、王维、杜甫都有诗来赞。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乌鸫都是乌黑靓丽的,具体要分雌雄。雌性乌鸫,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雄性乌鸫,全黑色,嘴橘黄,眼圈略浅,脚黑。

    辨识雌雄乌鸫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供图

    另外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有些小乌鸫因为飞行能力不强,只能扑腾几下,很多有爱心的人士往往会将它们带回家饲养。

    小乌鸫 作者见照片水印

    其实,这样并不合适。因为小乌鸫没有被父母遗弃,它们的父母也许就在我们捡拾它的区域附近,如果将它带回家饲养,很难满足小鸟快速成长过程中对食物的需求,还会耽误它跟着鸟爸妈学习飞行。

    最好的选择就是将一些过于暴露的小乌鸫赶到附近稍微隐蔽一些的树木草丛中,它的父母自然会来照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