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超大型城市面临综合防灾减灾新议题 学者吁加快构建城市多灾种韧性防控体系
  • 超大型城市面临综合防灾减灾新议题 学者吁加快构建城市多灾种韧性防控体系

    时间:2019-04-04 19:03:53  来源:中新网上海  作者: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30日电 (黄艾娇 许婧)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集聚数十年研究成果、联合上海鲁班软件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城市多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系统(Multi-HazardShanghai)”30日在同济大学正式发布。

    该系统以特大型城市上海市为背景,针对城市面临的多种灾害和安全风险,如地震、火灾、风灾、雨涝、生命线工程事故等,应用现代灾害模拟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重点研发了城市安全风险动态预警、城市多灾害模拟与情景仿真、城市安全风险评价与智能决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可为上海市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风险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城市安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防灾救灾事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1989年,由同济大学、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携手共建了国内首个专门开展城市灾害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的市级研究机构――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作为纪念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的重要活动,同济大学、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30日在沪联合举办“城市防灾减灾创新发展论坛”。

    当天,来自国内外从事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及工程实践的专家学者150余人与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同济大学相关负责人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柏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端义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廖光煊分别作主旨报告,主题分别为大陆地震灾害风险分布研究、城市气象灾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城市热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

    六位专家分别作大会报告,内容涵盖灾害情景构建与推演、风外场观测研究若干进展、钢结构的防火与抗火、城乡韧性及其测度、结构多维隔减震研究与应用、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性能化抗震鉴定方法研究。论坛还设立了同济大学第二届沈祖炎讲坛。

    与会嘉宾希望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进一步发挥“校地共建、联合办所”的优势和创新模式,将双方合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向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综合防灾救灾专业研究机构目标迈进,为国家和上海市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救灾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当日分别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基于双方的优势资源联手开展战略合作。其中,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将在5G、物联网相关的智慧消防领域,建立全面、长期、稳定、良好的业务支持和合作关系。

    论坛上,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李杰教授回顾了研究所30年来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

    30年来,同济大学汇聚优势学科力量,立足上海,为上海市政府提供了各类城市防灾决策咨询服务。期间,先后主持完成了“上海世博园区安保指挥调度系统方案”“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防灾关键技术研究”“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展览馆区域城市供水管网运行安全监管与保障”等一大批重要项目。2014年,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与同济大学签署《共建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协议》。

    目前,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共设有14个研究室,分别涵盖灾害管理与安全政策、城市综合防灾与灾害仿真、抗震防灾等研究领域。已建成4个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分别是与上海市气象局共建的“气象灾害工程防御联合开放实验室”,与上海同泰火安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同济安泰火灾安全试验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建的“城市市政管网运行安全与防灾检测实验室”,以及同济大学、上海市住建委共同支持建设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高性能计算集群实验室”。

    李杰表示,随着国家应急力量的集中配置和防灾资源的整合优化,构建大型城市综合性灾害防御体系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超大型城市面临着综合防灾减灾新议题。此次举办城市防灾减灾创新发展论坛,是为了进一步响应对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城市精细化防灾需求,加快构建城市多灾种韧性防控体系,促进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交流。(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