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每一处违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故事?上海这个街道这样拆违
  • 每一处违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故事?上海这个街道这样拆违

    时间:2018-08-07 18:12:1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原标题:每一处违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故事?上海这个街道这样拆违……

    人口密度为虹口区最高,辖区有57处历史保护建筑,79个居住小区中,除了20个商品房小区,其余都是旧里、售后公房……所有这些,对于四川北路街道拆违来说,都是挑战因素。

    不过从今年2月春节后以来,在短短半年内,四川北路街道又完成了276处、9113.4平方米的违建拆除。不久前,四川北路街道以高分通过虹口区“无违创建”审核,成为第一批等待市级“无违街镇”验收的街道之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街道如何做到?

    还石库门里弄一片美丽环境

    “我们拆除两平方米的违建,其实难度并不亚于拆除100平方米。”站在一条石库门里弄里,四川北路街道社管办主任杨梅杰感叹说。

    和此前的五违整治相比,此番“无违社区创建”对四川北路街道来说,具有点位多、面积小的特点。尤以私人的、经营性的违建为主,这让“动居民的奶酪”成为常态,难度可想而知。

    浙兴里建于1931年,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李英年设计,是上海现存较早的新式石库门里弄。然而,经过80余年时代变迁,曾经独门独户的楼房内,被安置进了3家,4家甚至更多户的人家。生活设施的缺失,拥挤的居住条件,让各家各户在入住以后纷纷抢占有限的公共区域,晒台上、天井里、花园内,甚至弄堂走道间,搭建起一座又一座“生活必须”的、用于居住的违法建筑。一个充满历史和故事的老式里弄,渐变成违章搭建的重灾区。

    据街道排查统计,存在安全隐患、搭建在公共通道上影响通行的违建18处共计250平米,几乎每一处违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伤残军人家拆违前。

    曹老伯是一位在部队负伤被评定为七级残疾的退伍军人,一次意外又致使中风,现已瘫痪在床。因居住条件局促,他的妻子在本不宽敞的弄堂内搭建了长4米,宽2米的建筑物,用于丈夫的居住。


    伤残军人家拆违后。

    四川北路城管中队队长范冬耀第一次来到曹老伯家,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也很难过。但实地勘察更可以确认,这个违建对于公共通道的安全来说隐患不小。为了说服曹老伯家拆违,街道、城管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去了曹老伯家竟不下三四十次。“有时候就纯粹拉家常闲聊,聊到最后他们都把我们当自己人了。”范冬耀说。

    最后,“所有违建一视同仁、一律拆除”这个标尺拉出来,“公平公正”的态度,让住户们真正予以配合。当然,人性化的措施也必须跟上。曹老伯家的违建拆除后,街道专门为其搭了一个伸缩雨棚,墙上还安装了无障碍设施,方便曹老伯可以扶着扶手进行必要的行走锻炼。这些举措都让曹老伯家感到暖心,后来还专门为街道送来了锦旗。

    还商务楼顶一道洁净天际线

    不久前,在繁华的四川北路1885号嘉廷酒店23层楼顶,一声响亮的敲击声,宣告了“高空拆违”的行动开始。

    嘉廷酒店位于四川北路和多伦路路口,紧邻四川北路商业街和多伦路文化街。在四川北路街道前期的大调研中,居民对于像嘉廷酒店这样的商业楼顶的违章建筑拆除表达了迫切的愿望。


    嘉廷酒店拆违前。

    据了解,仅四川北路沿线,就有5家单位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违建,多为十几年前建造。有的用来做商用、做会议室,有的甚至就是老板的私人豪宅。这一次全部纳入了整治范围。


    嘉廷酒店拆违后。

    范冬耀介绍,比起私人违建,商务楼顶违建的拆除难度一点也不小,而且也都是历史遗留问题,除了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劝说”之外,商务楼顶拆违还存在“发现难、拆除难、清运难”等现实难题。“发现难”,违建部分位于顶楼,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只能人工到楼顶或者借助航拍设备进行取证确认;“拆除难”,商务楼顶的违建通常钢梁、彩钢板比较多,拆除现场钢筋交错,难度比较大;“清运难”,由于楼层高、建筑垃圾只能通过电梯运,特别是大件的、超长的更加难以处理。

    对于商务楼顶的违章建筑拆除工作,街道按照“摸清底数、稳住局面,逐个拆除,重点突破”的思路,一方面要拆除违章建筑,另一方面也要努力维护好经营秩序。一般从拆违到后续完成,需要一个月时间,施工期间将通过一系列措施,最小限度影响酒店正常营业和周边秩序。拆违完成后,街道则要帮助其顶层做好防水处理,并完成垃圾清运等。

    还道路一个宽敞的行走空间

    宝安支路是一条连接宝安路和欧阳路的小路,该处45-51号的一排三层建筑,曾经作为工厂职工的自用房屋,多年来,联排天井部位被一楼的住户居民所搭建成房屋,用于出租、无证经营,给周边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隐患。

    此次,四川北路街道社管办、川北城管中队、市场监督管理所以及居委会等齐心协力经过近一个多月的上门走访,电话约谈当事人,舍弃传统的张贴告示做法,采取逐个击破的面对面方式,层层推进了该处12家天井违法搭建、无证经营的问题。

    杨梅杰告诉记者,期间的阻力其实非常大。一户居民原本住房只有10平米,居住着三口之家,月收入三千,妻子无业,家中需要靠违建搭出来的房子卖杂货贴补家用,拆了的话会给家里带来困难;还有几户居民采取了各种不配合的态度,电话不接、上门不应等。由于该区域搭建时间已久,很多居民逐渐形成了“理所当然”的意识。为此,一方面经办人员耐心告诉他们:“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趋势,拆违是势在必行的”。同时,由街道城管中队队员上门挨家挨户进行违法搭建的立案流程,破灭了该处居民的侥幸心理,通过对12户居民的执法查处,以及街道社管办及居委会的及时介入,最终他们全部同意拆除违法搭建。

    有一户居民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由于家里房子小,随着违章搭建的天井被拆除,意味着他和女儿不得不同处一室。街道干部正在帮助其寻找新的住处,计划将街道一幢自有房产的一楼,按照政府指导价租给他居住,以真正缓解他的居住困难。

    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类似这样的街道托底行为,正是拆违得以顺利进行的秘诀之一。

    栏目主编:唐烨文字编辑:唐烨图片编辑:邵竞本文图片:川北街道 供图题图说明:宝安之路拆违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