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七家实验室绘出智慧上海版图
  • 七家实验室绘出智慧上海版图

    时间:2018-07-31 19:54:57  来源:劳动报  作者:

    如何治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高能耗等“城市病”,是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经常思考的问题。大数据技术为治理“城市病”

    提供了一剂良方。日前,上海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授牌仪式举行,七家实验室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试点单位,在金融、医疗、旅游、交通、能源、城市管理、开放数据七大领域开展联合创新模式。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政府可以更全面掌握情况,决策前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能源实验室:智能配电安度夏冬高峰

    在位于华石路38号的国网能源转换中心里,一块监测了浦东新区230万用户的电力大数据显示平台正在高速运转,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用电查询、电力地图等基础功能,同时支持用户用电行为分析、节电、用电预测、网架优化和错峰调度等业务应用,每15分钟,就有一个数据在这里形成,每天产生90个数据。

    这里同样是上海七家实验室之一的能源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大本营。作为七家实验室里最“资深”的代表,牵头企业国网上海市电力早在2014年就与复旦大学联手研发国家863计划课题“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在能源领域里,这一课题的专业性和先进性都达到了全国领先,而对于上海节能减排工作来说,这一研究同样意义非凡。

    最直观的应用体现在夏冬两个高负荷季节如何保证用户用电平稳和安全。电科院电网中心书记田英杰指着电力大数据显示平台向记者解释,“从这个页面你可以看到,系统对工业、商业、台区中的错峰潜力分别分析,右侧展示了每个群体的总错峰潜力及每个群体中错峰潜力较大的用户。”他以220kV张桥站为例,依据张桥站的站、线、变、户关联关系,综合考虑“影响用户最小”、“行业电价最高”、“最高负载率优先”等不同分配策略,给出了张桥站下不用电压等级用户的错峰量。“简单地说,就是会请一部分某时间段用电需求小的用户让出一小时用电量给有需求的用户。”田英杰补充道。

    结合电力公司生产需求及政府、社会应用需求,是能源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和业务应用开发的动力。田英杰指出,“推动配用电发展、城市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这些都是大课题,但通过研究能挖掘出电力数据背后的核心价值,是实验室的建设初衷。”

    城市管理实验室:社区大小事及时知道

    在上海静安区临汾街道,社区里的“小事”都能通过2万多个传感器,第一时间传送到被称为“社区大脑”的综合管理平台“报警”。哪里的消防通道上有违规停车、哪家的独居老人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哪条马路上的窨井盖被异常打开……曾被诟病公共服务不足的现象,如今正在因大数据改变。

    前不久,被视为“城市数据大脑”的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落户静安,紧接着获批的还有由其牵头成立的城市管理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上述临汾街道,便是这一实验室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中的一个示范应用案例。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主任卢勇向记者透露,形成城域物联网应用试验场是实验室建立的主要目标之一,预计今年9月底将率先在静安区安装50万个传感设备。

    “暴雨导致路面积水、地下管网排水不及时、电线杆脱落,这些问题以往都需要以各区为单位,派人力现场逐一排查,而如今通过大数据应用都能坐在控制中心里及时被发现处理。”卢勇介绍道,实验室以城市网格化管理为枢纽,条块联动,进一步强化城管各信息化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管理上的联勤联动。可以更加高效地反馈信息,有助于提升劳动价值和效率。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等各部分组成具有异构、相对独立的特点,数据源彼此独立、相互封闭,是目前大数据应用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如何打破城市内部的“信息孤岛”,也是城市管理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之一。卢勇表示,目前,实验室已针对两类数据,研究并制定跨行业和领域的多源数据融合标准,发布相应数据整合的融合标准。将城市管理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作为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这一实验室的“使命”。

    交通实验室:缓解拥堵实时提醒

    2017年上半年上海中心城道路拥堵区段同比减少4个;地面道路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下降3%-5%,拥堵区域同比减少4个。整体来看,本市快速路的拥堵特征在变化,表现为车速窄幅波动,拥堵时间逐步拉长……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上海这座特大城市同样受着“交通拥堵”的困扰。但这一“城市病”在大数据的间接辅助作用下,正在得到缓解。

    “今年我们将支撑徐汇、黄埔、静安区建设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交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何承告诉记者,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共享网络逐步成熟的环境下,推动实验室与能源、旅游、城市治理等的数据对接,实现形成交通大数据生态网络系统。

    虽然,现阶段交通信息服务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只能起到间接辅助作用,例如高架拥堵实施提醒、通过流量监测出台限牌政策等。但通过数据融合的探索和挖掘后,这些大数据能够发挥的应用价值将不可预估。

    2015年,上海曾举办过一次轰动一时的创新大赛“游族杯”。集中开放地铁、交通卡、气象等10个专用数据集,同时鼓励自带可以公开获取的互联网数据,面向世界征集改善城市交通和市民出行的数据可视化应用和解决方案。这一赛事,被视为政府大数据创新和开放的里程碑举措。

    今年,实验室还将牵头创立首届上海大学生交通数据建模大赛并编制《交通大数据跨平台数据接入与提供标准规范》。

    金融实验室:共享数据打破孤岛

    一家金融企业要做风险控制,看要不要借钱给一位自称是厨师的张先生买手机。那么,金融机构要做三件事。

    第一步要判断张先生是否真的想买手机。大数据可以知道,张先生是否近期访问过京东、苏宁等电商网站。

    第二步,判断他是否真是厨师。金融机构需要了解,他是否在连续时间内在固定地址上班。

    第三步,再看他的电话号码,是否是新开通的,还是老用户,有没有固定的社交圈,甚至他在航空公司的记录,是否经常旅行,是坐公务舱还是经济舱等,来确定他的收入。

    这是金融实验室和开放数据实验室正在攻克的课题。记者了解到,目前,金融企业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方法,寻找数据应用的场景,但是,数据质量、来源合法性不明确,数据共享存在安全性限制,数据分析手段匮乏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实验室平台目标就是实现海量数据在沙箱环境中安全高效汇聚、整合、加工,解决有数据不敢用、有数据不能用、有数据不会用的情况。”金融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举例,例如银行,在进行风控时,信息单一,获取手段比较落后。在实现风控数据共享后,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手段,扩大风控数据的范围,开拓数据来源渠道。

    事实上,上述负责人举出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归结于目前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善等原因。众所周知,建立一套信用档案需要集结多方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政务部门、单位、企业,如何在不侵犯数据拥有方利益、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共享数据,是“大数据时代”面临的首要问题。

    开放数据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承担的就是这样的建设目标。上海优刻得信息总监司照凯指出,公民个人隐私泄露、政务数据孤岛等问题不仅侵害了数据拥有者的权利,降低了数据资源价值,也阻碍了数据交换与共享市场的有序运作。因此实验室研发的“安全屋”项目的初衷就是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将线下数据交换与共享转移到线上,以满足各方所需,而安全屋的终极目标是探索出适用于全行业的数据安全流通标准,以实现云间协作。

    联合实验室模式:上海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经济活跃,数据资源丰富,企业具有很强的应用与共享需求,为上海开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在专家看来,如今要对海量大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就好比“在稻草里找一根针”。因为各类活动的数据都保存在不同领域。比如,金融活动数据在银行,搜索数据在百度,电子商务数据在阿里巴巴,发微博微信等数据都保存于不同企业、不同机构手中。“各类数据输出的格式也五花八门,企业行业或者个人如果想应用,绝非易事。”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经信委牵头成立了金融、医疗、旅游、交通、能源、城市管理、开放数据领域7家联合实验室,通过高校、政府、企业联合的形式,发挥产学研用各方参与作用,加强多源数据汇聚融合,促进行业领域开放合作,打造出产业示范创新应用,探索创新技术和应用模式成果转化,加快推动行业标准规范形成。

    在采访中,记者恰巧遇到来自浙江省的电力学习代表团,在了解到上海已率先启动以政府层面牵头,尝试产学研形式探索大数据应用时,该代表团表现出了赞许和肯定。在外省市参与大数据工作的代表人员看来,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上海的创新及开放程度显然走在了全国前列。相信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政府可以更全面掌握情况,决策前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劳动报记者 陈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