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血站献血
  • 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血站献血

    时间:2018-07-23 20:37:3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原标题:冷暖 | 这位青年每到一座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血站献血


    眼前的这位来沪青年,相貌普通、笑容纯朴、个子不高,扎在人堆里并不起眼,可是听了他的故事和他的善举之后,你可能会永远记住他。 

    他叫王林,1984年出生,是上海保安总公司宝江公司的一名特保队员。要说岁月留给他了什么,除了健康的体魄外,最珍贵的就是一条条的献血记录了:13年间,他在上海9个区和北京市、太原市、徐州市等13个城市义务献血,捐献全血、单采血小板累计159次,献血总量达到54400毫升,相当于十多个50公斤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图片说明:到上海刚一个月,毫不犹豫走上采血车

    2005年3月26日,王林到上海仅1个月。在火车站南广场换乘公交时,他偶然间看到一辆上海的采血车。虽然他18岁起就有献血的愿望,但是之前一直没能付诸实践。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走上采血车。

    经过简单体检,他躺到椅子上,伸出左臂,配合工作人员扎针采血……尖锐的针头穿透表层皮肤,扎入血管,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出。此前连吊针经验都没有的王林,不但没有扭过头,反而出神地看着从细管里流出的鲜血,并没有觉得疼痛。

    “鲜红的热血不断涌出,有一种奇妙的感觉”。13年后的今天,王林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几分钟后,看着一袋带有温度的200毫升全血采集成功,他激动得无以复加。这是他这辈子捐献的第一袋血,也成为了开启他此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门的一把钥匙。 

    打这之后,他的献血脚步遍及黄浦、长宁、虹口、闵行、宝山等9个区和北京、太原、徐州等13个城市,捐献全血、单采血小板共159次,献血总量达到54400毫升,相当于十多个50公斤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其实王林家住郊区,每次前往市区献血都要颇费一番周折。他要先坐几站公交车到7号线美兰湖站,再从那里坐一个多小时前往市中心,路上就要花上三四个小时,“每次一大早就得出发。冬天天亮得晚,出门的时候天还是黑的”。

    不过,他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只要有空,只要到规定的献血间隔期,他就一定会准时出现在血站。“最高兴的就是听到工作人员说血小板库存充足,够用。”王林说。 

    看到厚厚一沓无偿献血证,收到一次又一次“您的血液已用于临床”的用血通知,他总感到莫名温暖。“每当想到我的一次献血,也许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就觉得非常有意义。”虽然不知道用血者会是谁,但是王林觉得他的血液不仅流淌出了自己的精彩生活,也装点那个“他”的美好未来。 

    为什么要异地献血?王林觉得,血站是一座城市的窗口,能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他每到一座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血站献血,并和当地志愿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当地献血情况。

    在王林的影响下,他的兄弟姐妹和同事也义无反顾地参与无偿献血,成为当地血站的“熟面孔”。

    捐献多次全血后,偶然间,王林听血站工作人员介绍“单采血小板”这种新型献血方式。在得知成分献血能更有效地帮助因止血困难而濒临死亡的病人延长生命后,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队伍中。

    2006年5月他第一次成分献血,想不到却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他当时没有经验,没有掌握好规定好的6个月献血间隙时间,在捐献全血后不久,他就兴冲冲地赶去上海市血液中心捐成分血,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王林深深地记得第一次捐献成分血的日期:5月27日。这一天是上海解放纪念日。他觉得这是他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缘分使然,对他而言也很有纪念意义。“我的生命注定和献血有关,和大上海有缘。”


     图片说明:血液库存一直紧张,他希望大家都参与献血救人

    王林知道,因为来上海求医的患者很多,因此上海的血液库存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由于血液作为不可替代无法生产的稀缺医疗资源,只能来源于适龄健康公民的无私奉献。

    “之前在血站我看见的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很少有新人志愿者加入。我一个人献血救不了几个人的生命,群众都来献血才能挽救更多人。”

    作为一名固定献血者,他深深地觉得,无偿献血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公益项目,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互相带动才能形成更良好的无偿献血氛围。

    2013年5月18日,这对王林来说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日子,这是他成为一名志愿者的起航。这时开始,他在静安公园献血车参加志愿服务;同年11月,参加了中级志愿者培训;2014年5月成为上海注册志愿者,至2017年末服务时间为837小时。

    不论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还是数九隆冬冰天雪地,只要有空,他就走上街头,走进公园、商场,积极宣传无偿献血,招募无偿献血者,努力为献血者做好服务工作。 

    王林掌握着不少献血基本常识,并一直在向公众推广解释。他告诉记者,全血的保存时间一般为35天、血小板的保质期为5天、一个献血单位是200毫升、一次最多可献2个单位等等。除此之外,《献血法》中的具体条款和专业名词,他都能信手拈来,且讲解得既详细又专业,着实令人敬佩。 

    2015年儿童节,作为志愿者,王林曾经接待过一对来上海旅游的三口之家。当时他们对静安公园门口停着的“凯蒂猫”主题的采血车很感兴趣,年幼的女儿更是睁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这辆特殊的“大巴”。

    见状,王林抓紧时机上前,为一家三口介绍起这台采血车,并普及献血的意义。当下,男士决定现场献血。在他的带领下,妻子也抛弃顾虑,跟随他的脚步一起上了采血车,挽起了袖子。在采血车上,年幼的女儿看着父母的爱心善举,眼神崇拜而又骄傲。 

    王林说,他相信年轻父母的行为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或许长大之后,她也能成为一名献血志愿者”。


    图片说明:行走公益道路,在这座城市得到认可

    除了献血,王林的公益之路也在不断拓展着。 

    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只要看到群众有需求,他就积极投身于各式各样的公益事业之中:在父母、家人的支持下,2007年1月加入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2014年2月办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成为上海市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捐献“三献志愿者”。

    除了是献血志愿者,王林还是中华骨髓库的一名造血干细的捐献志愿者。那时,宝山区罗店镇红十字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捐献知识还不太了解。每次罗店镇红十字会开展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活动,王林都会赶去现场,以他自身经历,向群众讲述自己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过程。除此之外,他还把报刊、杂志上的有关内容剪贴成册,带给群众看。

    献血多年,王林的身体至今都很好。他说这不仅和自己健康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常怀一颗爱心和感恩之心”。

    在这场生命助力的“马拉松”中,他屡获殊荣:连续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多次荣获“上海市献血白玉兰奖”,先后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优秀农民工先进个人”“2016上海献血30周年代表人物”等等。 

    荣誉对王林来说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使命。他觉得,上海这座城市认可了他。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我的使命就是无偿献血,我现在觉得很幸福。”

    乐呵呵的王林再一次许下宏愿:“献血是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只要年龄和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坚持无偿献血。用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对我而言,献血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不仅如此,王林还经常捐款献爱心。2008年,他先后向宝山区图书馆和四川省地震灾区捐书100余册,2014年以来先后向云南省鲁甸地震灾区、江苏省盐城龙卷风灾区等累计捐款2万余元,汇款帮助苏北农村一位患骨癌无钱医治的儿童…几万元钱,也许在旁人看来确实不算多,但对于一名收入不高的普通工人,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和纪念。 

    回顾这些年的公益经历,王林觉得,做公益能让他不断思考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不断修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成为胸怀宽广内心强大的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