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非遗大师共议如何发扬“匠心”与“匠新”
  • 非遗大师共议如何发扬“匠心”与“匠新”

    时间:2018-07-20 23:37:0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作者: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6日电(达利敏 徐明睿) 在日前举办的2018中国青年创业领袖峰会上,来自全球创业新锐、独角兽企业、一线创投机构投资人、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专家教授、非遗传承人等共同探索先机,为未来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一大批非遗传承人为使优秀的非遗项目薪火相传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遗的存续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传承后劲不足。如何传承、保护?如何坚守“匠心”?如何发扬“匠新”精神更是传承人亟待思考的话题。

    中国非遗保护基金会发起人施珏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基于非遗现状的观察和了解,目前非遗现状让人担忧,一是缺乏传承人,学院里也缺乏相应的课程,对一个好的传承既应该有学术的支持也应该有市场的繁荣, 否则是活不下去的,光有学术是关在象牙塔里面,光有市场它没有办法可持续性,它没有学术的梳理就没有可传承下去的理论体系,但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学院可以给与传承人更多的好的学术地位和相应的学术支持,以及市场上资金的支持。

    谈到“匠心”和“匠新”的话题,她认为历史原因导致文化传承的中断,现在要重拾“匠心”才会有“匠新”,没有坚守就没有创新,“匠心”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来创造出符合时代的应用场景的非遗或产品,很多传承作品恰恰是可以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来应用的,很多的非遗的产品在古代都是具有很时髦、很流行的特点,但是现在非常可惜,有的把它变成和我们生活远离的作品,那么它就没有基于这个时代的审美意义和应用场景,所以希望未来的“匠新”,一定要结合这个时代的场景结合这个时代所有的可以随时看到也随处可得的一些东西,你会觉得生活之美,就在这个非遗当中。要先传承后创新,再融合时代场景及其应用,它才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沈绣仿真绣)江苏省传承人张蕾在现场表示,传承人是非常好的传承者,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者。所以我觉得老师特别重要,今天和我们在座的好多设计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创新,一部分传承一部分创新,包括我们苏绣仿真绣,看到今天开会那么多的互联网企业希望和他们互动参与,让非遗实实在在融入生活。

    在谈到“匠心”和“匠新”的话题时,她说:“创新需要更多的是新思维,是新的一种对非遗的理解,应该是基于传承的开发或者说技艺的二次创作才能把非遗带动起来。如果带动不了的就进博物馆也会做一个很好的保护。等到我们非常成熟的时候再来给它创新或者设计。”

    数十年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玉坤致力于中国丝毯传统工艺的开拓、恢复和推广。他在丝毯设计上博采众长,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在工艺制作上,他在继承两千年丝毯工艺的基础上,独创了“程式化工艺制作挂毯的手法”。代表作《欢乐的港湾》壁毯1997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选用,《幸福鸟》 1995年曾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收藏, 2007年《岩画》、《新千年江山图》奥运会期间用于接待外国贵宾,在他眼里,非遗传承至今,要凭借“老一套”发展新生力量很困难。

    他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社会上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些传统工艺,培养新生的力量是很困难的,传统精湛的工艺依然面临失传的可能。他的手工丝制工艺织毯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从非遗角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艺术成品工艺复杂,作为国礼深受外宾欢迎,但如今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他说尽管政府非常关心但仍然面临传承危机,为此也多方呼吁过。

    现如今在中国,古老的非遗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新活力,无数“非遗人”在坚守匠心的同时,开始“走出去”,让世人熟知。正如致力于传播扎染技术40余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所言,“创新是非遗的根本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有无限生命力,创新是它的根本出路。”(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