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智能箱房盯牢“谁扔的”“分没分”
  • 智能箱房盯牢“谁扔的”“分没分”

    时间:2018-06-22 15:08:2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可将社区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发挥最大效率指导督促居民,取得更直接效果。对于这种做法,上海近日实施的《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 明确表示鼓励,上海许多社区已开始尝试。

    然而实践起来,“定时定点”却有一大“痛点”:不在指定的投放时间内,当垃圾箱房关闭时,一些居民嫌麻烦,将垃圾扔在了箱房外,甚至还没走到垃圾箱房,就丢在了公共区域。这些垃圾一般不大,却很“沉重”,因为挫伤了其他遵守“定时定点”居民的积极性。一旦人心散了,大家都随地乱扔、不分类,小区关于“定时定点”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这个“痛点”,究竟怎么破?

    人工掏袋,寻找“老油条”

    上航新村居民区用的是“土办法”,靠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打开乱扔的垃圾袋,在里面寻找快递单或外卖单,通过上面的身份信息锁定“真凶”,直接找上门督导。如果垃圾袋里没有相关身份信息,就依靠公共区域的监控探头来找人,只要面部清晰,熟悉居民“家底”的居委会干部也能锁定是谁。“时间一长,就知道‘老油条’是哪几个,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多上门,总能说服对方。”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朱雪菊说。

    记者调查发现,上海大多数已推行“定时定点”的小区都开始采用“人工掏袋+监控辅助”的做法,专治乱扔垃圾的居民,坚持一个月至半年左右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对于一些监控探头覆盖不到相关区域或没有安装监控探头的小区,又或者一些缺乏强有力的居委会、物业和志愿者团队的小区,就没人愿意去掏垃圾袋。

    刷卡投放,识别“谁扔的”

    在调查中,许多社区工作者都表达了共同的观点:现阶段,城镇化地区推进垃圾分类的主要阻力是少数“老油条”,由于大部分小区投放总量大、频率高,这些人即使乱扔垃圾,或在垃圾分类上敷衍了事,混在一起后很难追究责任。

    是谁扔的垃圾?这对有2078户共6000多位居民的田林十二村而言,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痛点”。今年3月28日开始,这个大型社区开始尝试“定时定点”,撤走85幢居民楼下的垃圾桶,垃圾投放全部集中到6个垃圾箱房,每天上下午各开放两小时,于是遭遇“老油条”的“无声”抗议――垃圾扔在箱房外,要么就是垃圾不分类,居委会找不到罪魁祸首,十分头疼。

    结果这一急,倒是逼出一个点子。田林十二村拿出一个垃圾箱房进行改造,将过去的不锈钢投放口换成智能投放口,只有居民在指定的投放时间拿着指定的智能卡刷一下,投放口才会打开。与此同时,每张智能卡都“绑定”了一户居民,在刷卡投放垃圾时,居民的基本信息会传输到居委会后台,是谁扔的一目了然。对于乱扔垃圾的居民,其刷卡频次会不规律,甚至一次都没刷过,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监控抽查,看清分类质量

    田林十二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赵国庆坦言,刷卡投放只是解决了“量”的问题,但没法辨别“质”。虽然可以靠人工检查来辨别垃圾分类投放的质量,但小区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十分辛苦,除了要指导督促居民分类,还要给他们记录绿色账户积分,不可能做到对每一次投放的垃圾进行破袋检查,还是要尝试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破解这个问题。

    在给垃圾箱房周边安装监控探头的时候,田林十二村想出了办法:何不把探头装到箱房内,对着垃圾桶?届时,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对一段时间内的垃圾投放监控视频进行抽查,发现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可以锁定投放时间,再结合刷卡时间,就能找到那位分类不规范的居民,由居委会和志愿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据悉,田林十二村的6个垃圾箱房将在今年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有望成为上海首个既能辨识垃圾投放者身份,又能掌握分类质量的智能小区。(解放日报记者 陈玺撼)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