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创会80周年之际 中福会与"当年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重聚
  • 创会80周年之际 中福会与"当年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重聚

    时间:2018-06-13 16:24:26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鹏

    原标题:一张张老照片,牵出八十载难忘情缘

    1960年1月27日,宋庆龄和中福会少年宫艺术团的孩子们欢度春节。 (资料照片)

    “如果没有中福会托儿所,我们三兄弟不可能长大!”一看到墙上挂着儿时兄弟三人与宋庆龄合影的照片,年近古稀的张家兄弟就禁不住激动起来。那是宋庆龄1951年到中福会托儿所视察时,与当时四对“三胞胎”的珍贵合影。昨天,他们全部回到了自己儿时成长生活的地方。

    1938年 6月 14日,宋庆龄在中国香港创建中国福利会,她说,“把最宝贵的东西都给予儿童”。在此基础上,她亲自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儿童艺术剧院、第一座儿童艺术剧场、第一家少年宫、第一本少儿读物、第一家寄宿制托儿所和第一家妇幼保健院。在中福会80周岁“生日”来临之际,中福会6月8日通过媒体公布26张老照片,寻找照片上和宋奶奶在一起的孩子。不到一周时间,这些老照片中 20位“当年孩子”或回到中福会,或打来电话,再续这份难忘的情缘。

    “这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儿时记忆”

    张家三兄弟的老大张国强因为早年患病已经离世,弟弟张公强、张自强回忆说:“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一共十多个人,家里太贫穷,实在养不起我们三胞胎。在11个月大时,我们被送到全免费的中福会托儿所,直到5岁才回家。这里留下了我们最美好的儿时记忆。”

    郑珊忆、郑珊珊、郑珊毅三胞胎也在这里长大,老大郑珊忆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从前的小毛头现在都成老人了,我们还会继续回馈社会。”

    昨天,中福会少年宫金色的少年厅里迎来了10位年过古稀的 “老朋友”――58年前,她们是中福会少年宫舞蹈队的小成员。1960年,宋庆龄视察少年宫时,她们表演了舞蹈《绣像》,并与宋庆龄合影。今年74岁的边薇原本是长宁支路第一小学的语文教师,她告诉记者,当时少年宫的很多小伙伴后来都成为教师,因为少年时代的中福会老师在她们心里种下了“从教”的美好种子。

    “在儿艺的五年时间里,我学了文化知识,掌握了小提琴演奏技能,树立了正直坚韧的品格。”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原党支部书记徐能学是1953年从孤儿院里被挑选到中福会的,由此开启了另一番人生。他还记得,那时候艺术剧院的孩子,都是家境贫苦的娃,剧院邀请许多著名艺术家担任老师,一批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从儿艺走出。

    同样,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创办之初,收治的大多是看不起病的妇女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刘光雯告诉记者:“许多没有钱到医院生孩子的产妇都会被送到这里来,尤其是那些救治难度高的产妇。”

    一代代少年儿童在 “鼓励”下成长

    今年64岁的赖培华也从老照片中寻找到了儿时的身影。“那时候我十岁左右,与一师附小的小伙伴们一起在少年宫迎接宋妈妈视察。”赖培华至今还记得,当天小伙伴们为宋庆龄表演了舞蹈《姐姐光荣去新疆》。

    中福会少年宫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全国第一所综合性、群众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中福会少年宫党总支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敏回忆说,1984年,还是少年宫计算机活动中心学员的李劲,在邓小平来视察时进行了计算机操作演示。邓小平当时就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为此,中福会少年宫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儿童计算机中心,李劲也因受到鼓励,一路成长为计算机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优秀儿童书刊匮乏的情况,1950年4月1日,宋庆龄倡导创办《儿童时代》。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余岚说,巴金、冰心、郭沫若等一大批名家都曾向《儿童时代》奉献力作,在小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庆龄自己在百忙之中为《儿童时代》撰写了10篇文章。

    1956年3月,宋庆龄在昆明翠湖边遇到酷爱文学的14岁白族少年菡芳,鼓励他为《儿童时代》投稿,菡芳在《〈儿童时代〉与我们一家三代》中写道:“我回到大理,把我的幸运告诉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羡慕极了。”

    “老师将我的第一篇小说《金八哥》寄给《儿童时代》,编辑还给我寄来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这段难忘的经历,不仅使菡芳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的两个女儿也因为从小读《儿童时代》而成为“白族姐妹作家”。

    上世纪50年代的养育理念仍然先进

    中福会以办“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世界一流学校为愿景,下属中国福利会幼儿园、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宋庆龄幼儿园、宋庆龄学校,涵盖幼儿园至高中,经过近70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系。

    0-3岁婴幼儿抵抗力较弱,易发病。宋庆龄提出要使婴幼儿“身体结实、减少疾病”,中福会托儿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究开展“日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锻炼、中草药防病等研究,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至今看来仍不过时。

    中福会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副园长石慧瑾介绍说,幼儿园首开寄宿制学校先河,不少“保育经验”至今看来都是很先进的。比如,当年宋庆龄但凡到幼儿园视察,第一件事就是戴上白手套到厕所、食堂检查卫生;孩子们脱下的衣服如何摆放都很有讲究――棉毛裤叠好要塞到毛衣里面,孩子们脱下的罩裤放在最下面,上面依次是上衣、内衣等。

    “那时候,每个老师都要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6点,孩子来到托儿所、离开托儿所都要严格测量体温,每一个养育的细节都认真对待。”中福会托儿所所长方告诉记者,6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以营养为特色,以保健为基础,保教结合,身心并举的健康教育模式。

    “寻找和宋奶奶在一起的孩子们,唤起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感恩的情怀。”策划此次活动的中福会党组书记、秘书长张晓敏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走过80年的中福会将继续秉持“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宗旨,不忘初心,传承精神,缔造未来,探索惠及妇女儿童发展的“人生全链条”服务,回应更多的社会民生需求。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