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打破区域壁垒“包邮区”资源流通共享科技成果
  • 打破区域壁垒“包邮区”资源流通共享科技成果

    时间:2018-06-01 16:19:28  来源:东方网  作者:解敏

    东方网记者解敏6月1日报道: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作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也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区域。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领域的联动合作至关重要。

    早在2003年,为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的协同发展,“三省一市”就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确立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和轮值主席制度。15年来,为长三角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创新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2004年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计划开始实施,三省一市科技部门重点针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社会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支持联合攻关立项98项,成效明显。

    区域协同发展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得益于三省一市持续多年的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区域重点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科技支撑不断增强。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南通打造的“坐底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海上风电项目,针对世界首创的船型所涉及的多项新型技术和关键设备展开深入研究,将解决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和安装施工的实际瓶颈问题,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施工装备产品的重大突破。

    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领域,上海先后突破了PM2.5污染来源解析、臭氧污染成因、霾天气和臭氧污染预报预警调控等关键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搭建了PM2.5和臭氧来源识别预报和评估调控一体化平台。

    在此基础上,2014年12月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工作正式启动,每日对外发布未来五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并在三年间完成长三角“三省一市”90余次可视化预报会商,为2015年苏州世乒赛、2016年杭州G20峰会等系列重大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还重点针对高速路网机动车动态排放空气污染问题支持了预测预警项目研究,重点选取沪浙区域内主干道路作为试验区,对机动车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PM2.5居高不下的影响开展共同研究,构建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预警系统,直接服务于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的决策支持和污染控制及其效果评估。

    资源开放共享培养技术转移服务人才

    2015年上海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券政策,作为政府发放的用于购买科技服务机构检验测试、仪器共享、研发合作等创新服务的权益凭证。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可“事前申请、事后兑换”,此举能够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陈宏凯介绍,目前长三角地区“创新券”正在不断推进通兑通用,上海已先后与浙江的湖州市长兴县、嘉兴市、海宁市,以及江苏的宿迁市、苏州市、无锡市国家高新区等地合作,以苏州为例,据统计2015-2017年,上海的164家(次)实验室的871台(次)大型仪器为1827家(次)苏州企业提供了29103次服务,涉及样品63816个,服务金额2980万元。

    此外,该政策已经率先在4月19日开始的“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上海)暨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开始试点,有望于今年年内力争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将延伸至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未来,还将不断深化区域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依托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动“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等公共科技基础设施。截至目前,“长三角大仪网”已集聚区域内的2192家单位的27479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298.61亿元人民币。其中,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施达17202台(套),仪器总量年平均增幅约5.5%。

    按照《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长三角地区将共同支持技术转移机构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或国际知名机构合作,联合培养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建设技术转移学院,建立实训基地和技术转移人才交流渠道,共同打造一批熟悉国际国内技术转移业务规范、实操业务熟练、专业化、复合型、高度活跃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