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这样做才能让老建筑焕发“第二春”
  • 这样做才能让老建筑焕发“第二春”

    时间:2018-05-29 15:45:52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作者:

        这几天,原本神秘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旧址和原民立中学校舍,在经过修缮后,都重新向市民敞开了怀抱。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是如何在保护原有建筑特色的同时,能够重新注入新的功能,让这些老建筑成为承载新功能的城市新热点的呢?昨晚,一场绚丽的3D灯光秀,将改造一新的延安西路1262号重新带回市民眼前。

    1.jpg

      近百年前,它是接待外籍侨民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近70年前,这里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高高的院墙里,从来都是一处神秘的所在。而今,改造后的这片区域将向市民24小时开放,它既是一处活力街区,也是一个文化新地标。

    7.jpg

      目前,一期开放的有两处历史建筑和11栋原上生所厂房。像这里,原先曾被作为海军俱乐部,后来上生所使用时,将其作为培养基车间,这次改造,特意保留了当年工业生产的痕迹,墙壁上的蒸锅设备被巧妙地改造为空调出风口;而原本的室外英制泳池也全部按原样修缮复原。

      上海万科设计总监蔡亮说,“原来只有上生所原来的员工和他们的家属,才能享受到泳池这个泳池这样一个活动的区域,这样我们通过整体园区的提升和开放,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共空间,让每个上海市民都可以在这里面进行一个休闲和娱乐的活动。”

    4.jpg

      操刀这一城市更新项目的企业透露,所有建筑的利用,会根据其保护等级和风格的不同,来针对性的植入合适的业态。像这栋由邬达克设计的花园洋房,曾是孙中山之子孙科的旧居,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它将经过新一轮修缮于9月开放,届时可以成为承接公共文化讲座的空间。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本部首席执行官张海认为,要通过对建筑的使用,让它的保护更现实。他说,“让更多人看,更多人珍惜,比把它围在中间当个盆景更有价值。”

      近年来,一些被注入新功能的老建筑,都已成为市民们追捧的焦点。

    8.jpg

      像威海路上的这栋老房子査公馆,也是一幢有近百年历史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它前身是上世纪20年代沪上巨贾邱氏兄弟的旧宅,后成为民立中学校舍,在被小心翼翼的平移和保护性修缮后,这栋建筑于上周重新向公众开放。这些天来,不断有市民预约来此参观,看到记忆中的老房子重新活了过来,大家都备感欣慰。

      市民纷纷表示,保护当然需要,但也应该开放,向市民开放,不应该让它空置着,老房子也是需要有人气。原民立中学党支部书记沈敖生也表示,要把这一栋房子要保护起来,而且要不断地充实里面的内容。

    10.jpg

      据了解,在查公馆的修缮过程中,设计团队努力按照能搜寻到的建筑原图纸 进行修复还原,比如此前遭毁坏的塔尖部分这次就在修缮中修旧如旧;另一方面,考虑到建筑未来承担的新功能,设计团队也进行了适当改动,比如新增了电梯等设施。像查公馆这样 被环抱在新型商业广场中的老建筑,不仅不显突兀,反而提升了整个项目格调。

      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人章明说,保护和利用一定要集合起来,因为城市在发展,把文化和建筑特点保护起来,那么后人就能对其有多了解,但是功能要结合需要,才是良策。

    3.jpg

      上生新所和查公馆的重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过去历史建筑保护多由政府部门主导不同,这两个项目均由企业操刀。从现实案例来看,由于老建筑的保护耗资巨大,如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加入,也可以为老建筑的保护更新和街区的激活助力。

      老建筑的保护方法其实不止被围笼起来、静态保护这一项。在建筑结构基本良好的前提下,通过修整和改建,老建筑可以重新被注入新功能,在新时代焕发第二春。当然,后一种保护方式因为耗费较大,需要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希望未来,上海能有更多老建筑,成为承载城市新功能的文化地标。(朱正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