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历时五年创作 大型原创沪剧《敦煌女儿》试首演
  • 历时五年创作 大型原创沪剧《敦煌女儿》试首演

    时间:2018-05-24 16:18:5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两位“樊锦诗”一起走上台向观众致意。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上海沪剧院携手金牌创作团队历时五年,根据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改编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昨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试首演。开票半个月,演出票一售而空。

      用“上海声音”讲故事

      樊锦诗成长于上海,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敦煌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取得了新成果,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就是用“上海声音”讲述樊锦诗这位上海女儿五十多年的敦煌守望历程,生动真实地刻画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

      该剧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二度梅)茅善玉领衔主演,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王丽君等著名沪剧演员共同出演。茅善玉在剧中诠释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樊锦诗,这对茅善玉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特别是在剧中时空交错的场景中,茅善玉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30秒的时间间隔只能通过形体、唱腔和神态来诠释。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都由茅善玉设计,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京剧的洪亮高亢,整体特别有张力:“特别是她丈夫离开的那段,既要表达出夫妻间那种很深的情愫,又要把知识分子那种含蓄的爱表达出来。因此我在基本调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上上下下起起伏伏的旋律,让它像水磨调一样旋律丰富,通过这种运腔把对丈夫感激的情感诠释出来。”排演过程中,茅善玉逐渐融入樊锦诗这个人物的灵魂之中,一边设计唱腔,一边流着泪。

      沪剧舞台首次呈现极简主义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该剧云集了享有“戏剧灵魂师”美誉的著名导演张曼君、著名编剧杨林、资深戏曲作曲家汝金山、国际舞台美术大奖得主刘杏林、灯光设计大师邢辛、著名服装设计师王玲、著名舞蹈形体设计姚晓明等多位艺术家。剧组主创曾多次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沙尘的洗礼,体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

      《敦煌女儿》在叙事方式上打破沪剧固有的形式,用两个时空的交错来诠释人物的内心独白。音乐则利用多乐章的宏伟结构,既强调沪剧的音乐特性,又增加歌唱性,让旋律更为丰富,再配上主演们精彩的演唱,拥有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同时,剧中创新了传统沪剧舞台的舞美灯光,舞台上倒梯形的形象符号象征着莫高窟,飞天则是莫高窟独有的地域特色,利用光与影的效果打造出敦煌的沙漠与荒丘。整个舞台布置简洁、质朴,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创造性,这也是极简主义在沪剧舞台上的首次呈现,让观众拥有感官新体验。有年轻观众看完后赞道:“简洁的舞台,意义深远的唱词,这样的沪剧呼应年轻人需求,有亲近感。”茅善玉表示,用了很多心力来创作这部作品,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调整,体现了文艺工作者攀登高峰的决心。这正是“上海制造”需要的“工匠精神”。

      前晚,该剧原型樊锦诗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排练现场观看了全剧的带妆彩排。她赞扬该剧将敦煌莫高窟枯燥研究演出新意与深度,不仅讲一个人,更讲一群人的付出。茅善玉等演员唱腔优美动听,令人难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