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援川医生讲述震后救治故事 四川"女儿"隔空感恩上海"爸爸"
  • 援川医生讲述震后救治故事 四川"女儿"隔空感恩上海"爸爸"

    时间:2018-05-03 15:48:12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轶琳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5月2日报道:为纪念抗震救灾十周年,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今天下午,《十年医源情难忘汶川――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三名附属医院曾参与援川的专家: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王坚、第九人民医院北部感染科主任许洁来到现场,为师生讲述十年前那段难忘的救治经历。

    “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王坚抵达四川省人民医院时,该院收治的800多个伤员中有400名骨科病人需要手术,留守的医生已连续工作都超过48小时,十分疲倦。王坚所在医疗队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分析情况,围绕骨科配置救援力量,通宵完成3台手术。在川期间,全队诊治了3000余名患者,其中重病人500余名;做了70余台骨科手术,其他手术12台。

    王坚说,医疗队提出“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伤残率”的工作目标,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救治过程中,曾收治了一位17岁的少年,他的四肢都受到了严重挤压,血色素只有1g,生命垂危。此时,截肢对医生而言是最简便的选择,选择保肢则意味着风险、意味着技术难度、意味着大量的护理工作。但正在省人民医院会诊的戴戎院士与王坚等三位骨科医师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保肢,将风险留给了自己。

    这样的保肢,在王坚所在的医疗队甚至在整个上海市医疗队的救治过程中屡屡发生。“突发灾难,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考验着我们的意志,考验着我们的党性。”王坚说,“我们懂得,一个医生的诊断,将会影响病人的一生。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是医生的责任和大爱。”

    每一位队员都是战士

    十年前,当许洁和其他四名队员抵达耿达乡,他们放下行囊,不顾高山峡谷的特殊气侯条件就开始工作。在余震、泥石流、滚石不断的情况下,他们每天背负医疗工具,走村串户,对全乡所有的驻军和百姓临时安置点送医送药。耿达乡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全乡共有村民2000余人,3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有8个自然村分布在高半山,20余天,队员们徒步走遍全乡20个村组,救治乡民600余人。

    许洁说,医疗队队员马勇是回族,由于饮食上的限制,在耿达乡的日子里,他靠吃茄子、卷心菜和稀饭来支撑每天翻山越岭下乡巡诊;队员周军被戏称为“黑鹰直升机”,因为腰痛的原因他站起蹲下都是直上直下的,可是每一个病人他都认真检查。队员杨广林捐出了自己的慰问金;队员徐晓燕耐心细致的服务和美丽的微笑让她成为了耿达乡所有百姓的“小燕子姐姐”。

    “我们每一位队员都是战士,在那里我们团结在一起,相互扶持。”许洁对现场的师生的说:“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生命可贵,我们要珍惜生命,我们要热爱生命,我们要竭力挽救生命。”

    上海“爸爸”和四川“女儿”

    “陈叔叔,我可以认你当一下爸爸吗?”地震发生后,就读于北川中学的16岁少女段志秀接受了左腿截肢手术,因病情恶化,她被转到华西医院ICU病房,遇到了援川医疗队队员、急诊ICU的陈尔真。短短十来天,成就了一段上海“爸爸”和四川“女儿”的真情故事。

    陈尔真始终记得,当时的段志秀气管被切开,存在严重的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经治疗,虽病情有所控制,但因气管被切开不能说话。陈尔真的白大褂兜内就放着一张张白纸,靠写字来和秀秀“说话”。陈尔真说,秀秀比自己的女儿小一岁,但非常坚强,换药的时候不愿意用镇痛,宁可咬着毛巾。孩子“怕麻醉大多了变笨,将来还想读书”,这令所有人动容。

    十年过去了,十年前那个依赖着自己主治医生陈尔真的秀秀已经成为了一名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在今天的思政课现场,秀秀通过视频“隔空”对话上海爸爸陈尔真:“谢谢老爹,谢谢十年来对我的陪伴,在我人生的重要阶段,你总能给我最重要的建议,让我少走很多弯路。谢谢您!我爱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