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创业,在上海高校不是“少数人游戏”
  • 创业,在上海高校不是“少数人游戏”

    时间:2018-04-11 15:57:14  来源:解放网  作者:林颖颖 董川峰

    从IT专业本科生,到MBA大叔,越来越多的上海高校在校生走上创业路。沪上高校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创业街”,修改学生管理条例,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一系列举措和政策下,创业在上海的高校,并不是“少数人的游戏”。

    在已开展三届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上海赛区的参赛项目和参赛学生逐年增多。第三届大赛中,上海赛区参赛项目3679个,是上届的3.6倍,参赛学生14950人次,是上届的1倍,参赛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超过2%。

    截至2017年底,本市高校已开设千余门双创教育课程,其中在线开放课程200多门。“互联网+”创业成为多数上海大学生的普及教育。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5-2017年入选国家级双创项目5106项。上海高校现有校内创业导师近400名,校外兼职创业导师近600名,217名导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A在校期间走上创业路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闫铭走上了创业之路,他最初的创新想法源于生活――闫铭的姐姐是一名影像科医生,曾有一天诊断了310份MRI影像,下班后累得眼底毛细血管爆裂。闫铭就下定决心想做点什么。

    在一次体检过程中,闫铭发现,人体肝脏B超影像纹理清晰、噪声干扰少,是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绝佳材料。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复旦生物信息学专家陈雁秋教授,没想到就此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在陈教授的帮助下,闫铭和长征医院的一线医师建立科研合作,获取了用于科学研究的宝贵影像数据,并以“基于高清B超影像的肝硬化自动检测”为题,申请了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最终不仅达成了肝硬化自动诊断的预期目标,实验结果还取得了同领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在学术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闫铭找来了计算机、软件和商学院的同学,共同组建了“复旦复生”医疗影像科技创业团队,在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了银奖。

    闫铭告诉记者,原本以为本科生创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整个过程特别顺,“学校给了我们很多平台,我们去复旦附属的医院调研时,院方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

    和闫铭一样,杨小明在华东理工大学就读MBA期间,投身“互联网+”创业。

    39岁的杨小明做的是“自营月嫂”业务,还专门研发了一款叫做“姆爱邦”的APP,这是一套母婴住家服务的动态管控系统。“互联网只是一个形式,最关键的还是要回归到线下的服务。”杨小明说,公司现有100多名月嫂,主要服务于上海市场,所有员工的初试、复试再到岗前体检,整个过程都记录在APP上。

    “现在很多家政O2O创业团队只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忽略了家政服务真正的痛点:雇主对保姆服务不满意,保姆又觉得雇主太挑剔,但是中间没有一个科学的服务标准。”杨小明向记者解释,所谓APP动态管控,就是制定一个服务标准,再利用移动互联网掌握月嫂每日工作内容,用线上手段解决线下服务的细节管控,“比如每天喂了几次奶?做了几顿月子餐?上岗时是不是穿工装?雇主能随时随地看到月嫂工作内容,并将意见提交到后台。”

    “姆爱邦”2017年10月上线,如今已经实现盈利。这一路走来,杨小明特别感谢上海这座城市,“我是一个北方人,而上海让我感觉特别亲切,这里的创业氛围非常好,市妇联、市商务委、市家庭服务行业协会、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华东理工大学都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创业基金会还经常组织财务、法律、股权等创业方面的讲座,邀请我们前去参加,我基本上一年要去至少2-3次。”

    对未来的发展,杨小明踌躇满志,“未来这款APP将从公司内部封闭使用,转向针对所有家政服务工作者开放。上海有60万保姆,他们也想提高收入,提升技能,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传统的家政上门服务提升效率。”

    B为创业提供场地、政策

    更多闫铭和杨小明这样的故事,正在上海各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下演绎。

    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宿舍楼旁边,有一条150米长的小街,开着10多家各具特色的小店――这是该校的“创业街”,里面入驻的都是大学生创业团队项目。

    当初签约入驻“创业街”的金海攀月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全国最新型二手书平台“渔书”,现有二手书籍400余万册,线上会员达到118余万人,线下旗舰店、共享图书室57家,是上海最大的二手图书循环共享平台。

    “90后”创始人尚晓辉说,就像自行车因互联网创新有了“共享单车”,图书也会因互联网创新拥有新的活力。尚晓辉特别感谢学校当年的支持,“提供场地和政策让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试错,开设创业培训班,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为我们进行培训辅导,让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商业模式,少走弯路。”

    在二工大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眼中,建“创业街”的目的是为学生首次创业提供一个“据点”,让创业可以有尝试和试错的阶段。

    华东理工大学则干脆修改了《本科生、研究生管理条例》,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华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人司忠业告诉记者,学校2017年度共有5名在读学生提出了休学创业的申请,22名应届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创业,360名应届毕业生加入创业型公司;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注册公司11家以上,125名在读学生参与实体化运营的创业实践项目,调查显示有5.36%的学生有毕业后5年内创业的意向。

    “享玩shareplay”就是华理商学院大二年级在读的左子麒、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本科在读的江伦欣、徐园园以及药学院负责程序技术开发的杨弘宾博士等开发的一家以新奇酷智能硬件单品共享租赁平台。

    左子麒说,组建这样一个团队源于大家对智能硬件的爱好。“我和周围的一些同学对无人机拍摄、游戏机等特别喜欢,但这些产品价格很高,大家只能各自买了换着体验,我们就想,能不能建立一个平台,集中了市场上最先进的硬件设备,供有需求的玩家来体验。”

    “玩家在平台上下单,我们就通过快递派送,使用后寄回产品。”左子麒介绍,智能产品租赁市场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热门产品一般50天就可以回本。“享玩”在中国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拿到了校赛一等奖,20多个不同专业的在校生也加入团队,一起创业。

    C校内创业导师近400名

    创业,在上海高校学生中,并不是“少数人的游戏”。普及性的创业教育,正根植在大学教学土壤里。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贯彻落实“教育部令第41号”为契机,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好各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备案。截至2017年底,本市高校已开设千余门双创教育课程,其中在线开放课程200多门。各校现有校内创业导师近400名,校外兼职创业导师近600名。各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在线课程,如复旦大学《创业企业战略与机会选择》、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基础》、上海大学《创新中国》等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推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三创”(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专职教师队伍。

    在复旦大学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中,该校将构建2+X 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理念有机融合构建覆盖全体学生本科教育全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则构建了“前中后端”三层式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了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改组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全校共计100余项各类高水平科技竞赛,覆盖学生总计4万人次。

    同济大学通过本科生院学科交叉课程建设计划,与8个学院开展8门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完善“+1”创业实践、“2+2”专业联合培养模式。

    上海理工大学升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一步增加创新创业氛围,对接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与杨浦区合力打造“环上理创新创业街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