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生活垃圾“四分类”符合当下实际
  • 上海:生活垃圾“四分类”符合当下实际

    时间:2018-03-31 15:37: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近日,上海《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并实施,明确上海继续坚持“四分类”标准,即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进行分类。

        对“四分类”,有些市民认为太复杂、搞不清。有专家指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效果一般,与分类标准多次变化有直接关系。从1999年至今,上海已用过五次分类标准,此次《方案》明确的“四分类”,是从上海世博会之后才开始实施的。

        昨天,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召开新闻通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实施的“四分类”是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得到肯定最多的标准,也是当下最能匹配末端生活垃圾处置实际情况的标准。与此同时,细化落实《办法》的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到2020年)正紧锣密鼓制定,将从完善技术、政策、社会三大系统入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

        五个版本,都由末端决定

        近20年,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经历了5个版本: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

        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表示,许多分类的名称是不同的,但内涵差不多,比如有机垃圾、湿垃圾、可堆肥垃圾,又比如干垃圾、可燃垃圾等。除了内涵差不多,每一种分类标准遵循的原则也基本相同,即严格跟着末端处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世博会后,上海借鉴台北案例,结合自身实际,从2011年开始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这一模式如今演变成“四分类”。据透露,上海的生活垃圾中有五到六成为食源性的易腐垃圾,即湿垃圾,因此“干湿分类”为基础的“四分类”十分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末端处置决定前端分类。”徐志平表示,垃圾分类标准的改变,其实是由垃圾末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能力决定的。随着末端处置技术的不断提高,分类标准还将调整,很可能在“四分类”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专项细分品种,甚至是类似日本等国家那样动辄十几类的精细化方式。

        技术政策社会“三轮驱动”

        《办法》明确,上海要在“十三五”末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该体系被认为“直戳要害”,将从根本上高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市绿化市容局透露,细化落实《办法》的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到2020年)正紧锣密鼓制定,将从完善技术、政策、社会三大系统入手,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

        技术系统方面,上海将重点建设、升级一批硬件设施,从而确保生活垃圾从投放到处置整个过程的顺畅无阻。比如,今年上海将建成2000个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为2020年最终形成覆盖全市的8000个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铺垫。

        针对老百姓最不满的“混装混运”,徐志平坦言,该问题的确存在,尤其是物业组织的清洁人员在将垃圾桶短驳到垃圾箱房的过程中,混装混运较为严重。这样的情况,大概在小区垃圾的驳运中占到近两成。对此,上海将在今年启动一批垃圾箱房和短驳设施的改造,强化小区物业的主体责任。

        上海还将对垃圾收运车进行统一改造,用“四色车”与“四分类”一一对应,某个颜色的垃圾车只能清运对应颜色的生活垃圾,比如有棕色标志的车只能运湿垃圾。“即使小区垃圾箱房里的垃圾没有严格干湿分离,清运单位仍要坚持专车专运。”徐志平表示,只有清运单位以身作则,才能给居民树立分类的好榜样,也是对坚持分类的居民的鼓励,不挫伤其积极性。

        政策系统方面,上海将大力推进“软引导+硬约束”。

        “硬约束”方面,上海将通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所有末端处置设施的责任归属和任务节点,倒逼所在地政府部门严格落实“时间表”和“任务清单”,确保相关项目如期投入使用。针对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绿化市容部门还在牵头研究“杠杆机制”,对分类彻底的单位进行奖励,对执行不力的单位给予增加处置费用等惩罚。

        “软引导”方面,上海将探索“自助积分”“自由兑换”等方式,增强“绿色账户”的活力和吸引力。为了增加湿垃圾的“魅力”,上海还将考虑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湿垃圾循环利用产生的有机介质“还林”,改善上海绿化用地肥力不足的现状。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靠一味激励的方式,很难让居民养成自觉分类的意识,上海或将选取一些社区试点,探索以“给居民制造不方便”的方式,比如定时定点定类投放垃圾,让居民找到分类的动力。(记者 陈玺撼)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