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陆鑫源:看“急诊”不过瘾 要给地铁“治未病”
  • 陆鑫源:看“急诊”不过瘾 要给地铁“治未病”

    时间:2018-03-26 15:20:1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原标题:申城先锋 | 看“急诊”不过瘾 要给地铁“治未病”――记上海地铁维保公司通号分公司设备管理部副经理陆鑫源

    图片说明:陆鑫源为上海地铁“看急诊" 上海地铁供图

    人物小传>>>

    陆鑫源,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维保公司通号分公司设备管理部副经理,中共党员,2017年荣获“上海工匠”称号,还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等荣誉。在通号岗位工作18年,负责管理维护上海地铁全路网行车最核心的信号系统。从信号检修工到高级工程师,实现了“从工人迈向大师”的转变。

    陆鑫源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从不离身,即便洗澡时,也放在触手可及之处,随时准备出发,为上海地铁“看急诊”;当整座城市进入梦乡,却是他最忙碌的时候,地铁线路越多、运营时间越长、市民出行越方便,他的工作压力越大。这位攻克众多“设备国产化”难题、解决各种地铁疑难杂症的“名医”并不知足,正在努力研发智能在线监测平台,要当一个能“治未病”的“上医”。

    专为地铁“看急诊”

    今年2月23日17时许,春节长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晚高峰,8号线突发信号设备故障,部分列车晚点半小时。手机里多个工作群传来消息,陆鑫源和许多同事一样,虽临近下班,但毫不犹豫地从梅陇赶往杨浦。

    “8号线等多条线路高峰时段每小时客流六七万人次,一旦晚点10分钟,就有上万名乘客受影响,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赶路时,陆鑫源在线收集各方信息,及时研判,指挥前方排查检修。

    18时许,陆鑫源到达站点,故障已排除,全线恢复正常运营,问题出在道岔转辙机上。他的工作远未结束,还要留下来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一根润滑油管漏油”。那晚,他带领团队一直加班到凌晨4时才收工。最近又重返现场,探究更深层次原因:“润滑油管为啥会漏油?”

    应对类似的“地铁急诊”,陆鑫源早已得心应手。“我们就像列车的主治医生,随时准备出诊。很多常见病,10分钟内都能解决。”他前两年自费考了国际急救证,“遇到紧急情况,希望自己不但能救车,也能救人。”“陆医生”笑着说。

    半夜站内“练绣花”

    2000年7月,19岁的陆鑫源加入地铁大家庭,从信号检修工岗位做起,扎根基层一线。他跟着老师傅勤学苦练,从普通工人到班组长再到高级工程师,也从一名职校生成长为工程硕士,获10项专利,完成20多项技术攻关,发表十多篇中英文论文。“一线工作时间越长,越觉得理论重要,就想多学一点。”

    图说:陆鑫源为上海地铁“看急诊" 上海地铁供图

    “我遇到了最好的时代:上海地铁从零起步,发展到15条线路,总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乘客出行越来越方便。”陆鑫源坦言,“但对维保人员来说,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保养和检修,都要等夜间停运后。多条线路不断增能,且周末延时运营,需大修的线路则逐步增多,留给我们的时间更少了。”

    他回忆,6、8、9号线2014年信号系统电源割接,一般要5.5小时,但半夜可供施工的时间没那么多。“大家反复操练,必须把全程严控在4小时内,确保既快速又安全。”在半夜的站点里,他和同事们如练绣花般,精细化梳理操作流程,将178项步骤压缩约三分之一,部分准备工作提到前晚,加夜班次数因此翻了一倍。“团队50个人最后团结得就像一个人,分工细致明确,紧密配合,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任务。”

    攻克“国产化”难关

    “上海地铁建设之初,信号系统基本都从欧美进口,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陆鑫源说,遇到难题求助国外专家,常遭遇有意无意的技术保密。2008年,他曾与外方专家合作列车编组改造项目。“那位‘洋师傅’有点像铁公鸡,我拿代码去请教,他不正面回答。我就注意观察,用本子记下他的每步操作与设备反应,逐步反推,基本明白了代码含义和调试原理。”

    2012年前后,通车12年的2号线设备逐渐老化,车地通信系统不稳,经常停站有偏差。“当时缺少技术资料,不了解基本配置、原始代码和协议。”陆鑫源带领团队勇挑重担,历时4个月,在2号线全线徒步勘察上千公里,试验改进79次,渐渐摸清设备规格和设计要素,最终在原设备上叠加开发诊断装置,不但纠正了错误,精度还超过了原有设计,这项成果也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众多“设备国产化”难关,被陆鑫源的团队一次次攻克。许多人成长为专家,不仅能解决技术问题,还会对设计方案做创新――研制“车载安全数据监控板”用于预防性诊断;开发“远程数据分析平台”做应急保障;研究“优化运行图”为列车节能……

    在线监测“治未病”

    为地铁看了这么多年“急诊”,“医术”高明的陆鑫源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听过一句古话,叫‘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最好的医生应该擅长做预防性治疗。排故动作再快,总有许多乘客会受影响,如果能够预知并消除隐患,那该多好。”

    这正是陆鑫源这两年主攻的新课题――建立智能化在线监测平台,24小时关注车厢和站点内的设备变化,随时发现潜在问题的苗头,提早预判,排除险情。通号分公司2016年成立智能运维团队,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我们希望为地铁建立预警雷达,通过在列车和车站机房设置成百上千个点位,准确检测到所有关键设备的实时状态,并依托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分析出设备的亚健康状态,提前预知,先期预防,力争从‘预防性维护’升级到更先进的‘预知性维护’。”陆鑫源介绍,项目属于全行业首创,能取代人工巡检等重复劳动,且效率更高。目前正在13号线全线试点,今年底有望在12、13、16号线等线路投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