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南汇公交史:从“唯恐挤不上”到“有序慢慢上”
  • 南汇公交史:从“唯恐挤不上”到“有序慢慢上”

    时间:2018-03-14 15:59:12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轶捷

    原标题:从“唯恐挤不上”到“有序慢慢上”

    据《劳动报》报道,随着《南汇公交发展史》一书的出版,在公交行业干了三十六年的马晓强又多了一个身份―――该书的主编。2016年退休前的一个“小心愿”历经数年,终于成为了现实。翻开这本勾勒了百年公交发展轨迹的历史书籍,时间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八年前,马晓强退伍复员,进入公交行业的那一刻……

    随处可见“推屁股”车

    1980年1月,马晓强复员后,被分配到公用事业局下属公交公司。当时公用事业局下的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公交公司都是“抢手”的全民企业,很多人挤破了头想进去,马晓强就近进了汽车五厂下的南汇中心站,也就是原来的二车队,他后来才知道,南汇中心站是他报到前几天才换的新名字。“我刚进单位还不会开车,就卖票,那时候,单位自己培养驾驶员,也要考证,由警察监考,跟现在差不多。”马晓强没做多久就开起了车。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公交车,大多数用的是两节车厢的巨龙车,也叫铰接式公交车。前一节车厢的车门靠近车头,叫前门,卖票员就坐在门旁边,后一节车厢靠近当中还有一个车门,是中门;在后一节车偏后头的位置那里还有一个后门,也坐着一个卖票员。连接两节车身的‘关节’就是香蕉位子。很多上海小囡就喜欢坐香蕉位子,一转弯就像拉风箱一样,还吱嘎吱嘎地响。在稍微郊区点的地方,巨龙车都用在大客流的公交上,比如沪南线、周南线,这是当时南汇地区仅有的两条往市区方向的线路。”聊起过去的公交车,马晓强如数家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回忆:公交车上一张报纸的位置能站17个人,冬天要穿滑雪衫方便挤车,还有一首流传大街小巷的名曲《挤死了》。因为当时市民出行,近距离的基本靠自行车,远距离的只能靠公交,一年365天,公交都是“客满”状态。马晓强回忆,每个周末,东海农场的知识青年集中回城,南汇中心站的候车大厅跟现在的春运规模不相上下。很多乘客挤不上也要吊着,一个站停15分钟是平常事,于是,有些站点就专门组织行管人员“推屁股”。几乎每一辆公交车开走时都能看到门里夹着花花绿绿的衣服。

    承包车辆让职工“钱袋子”变鼓了

    人多车少,“调头车”、“大站车”等特殊的调度模式出现在了公交运营中,在不增加公交总量的情况下,灵活地调剂了各站的客流。不过,这些措施还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当时上海的“乘车难”问题。有数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南汇地区有公交职工530人,配备营运车辆75辆,线路也从马晓强刚做售票员时的7、8条扩增到了15条,但是公交的发展还没能跟上市民出行的实际需求。

    1988年,南汇公交成为拥抱改革热潮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那时候被安排组织站长招聘大会,我还记得是在南汇县一个招待所的大会议室里,聚集了一百多人,包括职工代表、评委等,对竞聘站长的四名候选人打分、投票选举,当场公布结果,由杨宏任站长。这也是上海公交史上站长的‘第一聘’。”马晓强认为,站长的公开招聘揭开了南汇公交的改革序幕,也是上海公交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的一个标志。

    1988年10月,南汇中心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开出了上海公交第一辆自负盈亏承包车―――东大线定班车。那时候的马晓强已经升任为工会主席,他能明显地感觉到这次改革带来的变化:“改革后,候车大厅窗口统一售票改成了直接上车买票,每天除了要上缴的部分,剩余的都归员工所有,承包制极大程度地调动起了司乘人员的积极性,多跑多得让发车班次显著增加,站里的效益也好了,员工的收入成倍增加。”马晓强回忆当时站里有不少双职工,开起了夫妻老婆车,家庭收入在当时绝对称得上“小康”水平,公交行业的第一桶金也是在那时候积累下来的。

    收入提升让公交司乘人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营运班次大增,“乘车难”明显好转,但其“副作用”也显而易见。“我们当时从管理角度上看,都认为改革是在走市场化路线,但后来回头看才发现,承包从本质上说,仍囿于目标管理,由于缺乏必要手段,导致市场上的无序竞争。”马晓强描述,因为要“跑量”抢业务,那时,马路上的承包车通常会在前半段压车“积累”乘客数,后半段就开始“跑大奖赛”,变道超车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重新定位再出发

    公交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要数1996年取消月票了。“原来一张月票34块,随便怎么乘都不要钱,上车也不用出示月票,直接叫一声就好了,学生月票半价。有些人不买票也不买月票,上车一叫月票一样免费坐车。12月31日取消月票之后,对于市区车来说,乘车难的问题大大地缓解了。”马晓强依稀记得,从1996年以后,公交行业的变化节奏很快,除了车票从月票变成了预售票,之后又变成了自动投币,公司也从承包制重回国有控股,历经多次重组。铰接公交车历经20年“奔波”,露出了疲态。1997年,南汇地区首辆空调公交车(上海牌)在沪南线上投入试运营,市民第一次乘上了标有“雪花”图案的公交车。“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私家车开始出现在马路上了,铰接式公交车车身庞大,车速慢,对交通拥堵造成了压力,另外,发动机马力也跟不上,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个时候,‘巨龙’车都换成了‘上海’车,许多乘客都争着尝鲜体验。”

    然而,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马晓强感觉公交车再也不用担心挤不下,反而是太空了。“那时候地铁已经开通了,因为不受红绿灯和堵车影响,地铁逐渐取代公交,成为了市民首选的出行工具,公交的定位就有些尴尬了。”之后,南汇公交果断决策,调整了发展方向,关注地铁无法触及的“最后一公里”,开出了配套地铁的短驳车,以及跨省市的洋山专线,特殊时期的“春运专线车”通过提升乘车服务体验,重新赢回了乘客。

    2014年,为满足环保出行需要的新能源车被投入使用,马晓强也快到了退休年龄,工作近四十年,他亲身经历了公交公司的变革,亲眼见证了公交车从“冒黑烟”到“零排放”,他想记录下这段历史,于是,便有了《南汇公交史》的诞生,有了百年公交跃然纸上的回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