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一校三址 江苏路第五小学"名花"开在百姓家门口
  • 一校三址 江苏路第五小学"名花"开在百姓家门口

    时间:2018-03-10 15:46:55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丹

    原标题:家门口好学校 | 一校三址 江苏路第五小学“名花”开在百姓家门口

    图说:江五小学学生开心进校园 校方供图

    提到长宁区的小学,江苏路第五小学从来都是家长趋之若鹜的对象之一。近年来,为了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这所百年名校从“一校一址”壮大成了“一校三址”,“年轻”的华阳路校区、长宁路校区也曾遭遇不信任,但如今,却也成为江五教育品质的一张名片。

    “曾经的华阳校区200余名地段生,为追逐远方的‘名校’只有约20名登记入学,去年地段生源中除了两个出国的孩子,几乎没有流失。”江苏路第五小学校长孟水莲用一组对比数据道出了“江五”品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

    名师定期“流动”

    “李老师讲的《阅读与写作》可有意思啦!”江五昭化校区五(6)班的依依和妹妹说,而在长宁路校区就读的妹妹黛黛说:“这有啥稀奇,我也上过李老师的课!”姐妹俩不同校区、不同年级,却都能享受到同一位“名师”――长宁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李碧云的课堂风采。这都归功于江五的骨干教师流动机制。

    2010年起,江五从“一校一址”壮大成了“一校三址”:2010年,原长宁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整体并入江苏路第五小学,成为该校华阳路校区;2014年,长宁路校区也投入使用。如其他学校一样,一体化办学之初,也曾面临规模大管理难、教师队伍、教育资源紧张等方面的问题。“就比如,一开始,骨干流动并没有得到老师、家长支持,不少教师还存有抵触情绪。当时,李碧云和王晓芳两位老校区的上海市名师基地成员主动带头申请‘流动’。”孟水莲说,学校也将新校区里肯钻研、专业能力出色的青年教师安排到昭化校区教学,同时对教师的跨校区流动,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现如今,每学年过后都会有骨干教师流动机制,老师们也逐渐明白,‘被流动’其实是一种肯定,不少老师还积极提出申请,争取‘流动’。”

    课程走校共享

    师资打通了,课程、评价也得统一。“江五”昭化校区的科技课程比较出彩,而原长宁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的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精良,课程统一后,学校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差异化的互补,如今学校每个学科都有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在三个校区,学校的教学理念完成‘DNA复制’,每一个校区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孟水莲说。

    “华阳校区的烘焙专用教室很受欢迎、长宁路校区的操场宽敞漂亮、昭化校区有美丽的紫藤长廊……“走校”也让各个校区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华阳校区有一个“永远散发着奶油香”的烘焙专用教室,学校安排其他两个校区的学生“走校上课”,享受同样的课程资源。不少学生通过“走校”还认识了新校友,拉近了不同校区孩子的距离。

    图说:学生在家中体验学校慕课 校方供图

    慕课打破时空

    信息时代,也让学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泡一杯牛奶,打开平板电脑,登录学校慕课系统,已经成为江五小学五年级学生詹雅茗的周末惯例。数学老师王晓芳的《数学有意思》,让数学变得有滋有味;英语老师周奕倩的《看电影学英语》总能让人不知不觉爱上英语,课程上线一周就收获了一万多次的点击率;华阳路校区的《烘焙美食汇》,隔着屏幕也能闻到面包飘香。

    据介绍,2016年3月,学校开始建设网络优秀课程慕课,让不同校区的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来享受各个校区的优质课程。到今年初,学校教师自主开设的慕课已达数十门之多。

    紫藤园共成长

    三个校区的生源或许有差异,但从2014年开始,江五设立了“紫藤学园”将全校学生分别归属进“豆荚、藤蔓、花、翠叶”四个学园,每一个学园都有来自不同校区、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后,成长再无差别。每个学生们都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收集“紫藤体验章”,每年在集章中胜出的学园的所有同学,还会受邀参加狂欢活动,就比如,今年的狂欢活动是去上海迪士尼“寻宝”。学生更自发地学习生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老师则能根据学生的紫藤章及时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

    “紫藤学园”是一种对学业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评价模式,更是一种校园文化。“在紫藤学园丰富多彩的活动里,同学们不仅能全方位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更是通过混龄、跨校区交流认识新的伙伴,收获更多成长中的乐趣。”孟水莲说,“希望江五的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乐,毕业后对母校有温暖的记忆与自豪的感动。”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记者 周雪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