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故事:峥嵘海关大楼
  • 上海故事:峥嵘海关大楼

    时间:2018-03-02 15:36:3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冯元祥

    东方网2月28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举世闻名的上海海关大楼在去年底刚度过了九十周岁华诞,这幢希腊式雄伟建筑于1927年12月建成,曾经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最高的建筑物,

    1928年元旦从海关钟楼上响起第一声悠扬、浑厚的钟声。海关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门面正对着黄浦江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左侧是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右侧是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它们都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大楼几度变更

    海关大楼历史悠久,建筑物几度变更,1864年清政府在此建了一座中国官衙式木结构楼房,称为“江海关”;1891年江海关实际掌权者英国人赫德下令拆除旧屋,聘请英国人设计、上海川沙县工匠杨斯盛组织施工,于1893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的哥特式洋楼;到了1925年大楼又开始重建,于1927年12月落成,它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海关大楼。

    大楼位置呈东西向,由东临黄浦江9层主楼和向西至四川中路5层辅楼组成,主楼上面是钟楼;大楼占地面积57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600多平方米;大楼总高度79米,相当于现在公寓楼26层,其中主楼高度36米,钟楼高度43米。站在钟楼上向四处眺望,滨江大道观光的人流熙熙攘攘,各种游轮穿梭在黄浦江上,众多鸥鹭或扑打水面、或展翅翱翔,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神秘的钟楼

    如果说海关大楼闻名遐迩,那么高耸的钟楼和大钟才是这幢庞大建筑物内最神秘、最珍贵的部位。

    进入海关大楼,从一楼门厅乘电梯直达九楼,穿过楼道再往上走一层楼梯,就来到钟楼房。钟楼高43米,比主楼还要高出7米,它由机芯房、铜钟座、旗杆台三层组成,而机芯房是大钟的心脏部位。进入钟楼房,踏上宽度只能一人通过、角度接近90度的铁质旋转阶梯,一步步向上爬60多级台阶,终于到达了机芯房。在轿车车厢大小的机芯里,几百个齿轮相互咬合,直径超过12毫米的钢丝绳连接着三根粗壮的发条,三根发条又分别连接着“走时”、“报刻”、“敲整点”的钟摆,最重一根发条有1吨重。海关大钟是机械钟,分秒不停地运转着,为了减少机芯磨损,大钟每发出一声“嘀嗒”是两秒,而普通钟“嘀嗒”一声是一秒,这一秒之差关乎大钟寿命的延长,反映了设计者的深谋远虑和别具匠心,为世人所叹服!

    机芯房上方四周镶着四个钟面,每个钟面用100多块12角棱形图案的乳白色特制钢化玻璃拼成,直径达5.4米;钟面上的紫铜分针长3.17米,重49公斤,紫铜时针长2.3米,重37.5公斤;配有72盏自开电灯,黑夜里四个钟面格外明亮,方圆数十里均可看见大钟时刻,仿佛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市民们看到了时间前进的脚步。

    沿着机芯房旋转阶梯继续往上走,就到达铜钟所在的平台。这里有一口大钟、4口小钟,每隔一刻钟,小钟响起“叮咚”之声;每隔1小时,重达135公斤的铜锤就敲击着大钟,发出浑厚的整点钟声,持续10秒左右,雄浑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现在4口小钟都“退休”了,报“刻”时响起的《东方红》乐曲,是从扩音器播放的,可以自动控制。一首《东方红》乐曲分节奏响:一刻钟时响一节,半点钟时响两节,三刻钟时响三节,整点钟时奏响一首完整的《东方红》乐曲,雄浑的钟声和激扬的乐曲响彻天宇,同时也回荡在人们心里,似乎感受到了一份激励与亢奋。

    亚洲第一钟

    海关大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座“大本钟”之一,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最大的一座是生产于1859年的英国伦敦大本钟,其次是莫斯科红场大本钟,上海大钟为第三,然而,上海海关大本钟和伦敦大本钟是在英国同一家公司定制生产的,属于“同母所生”。

    海关大楼安装大钟有其历史原因和业务需要。首先,1893年建造的哥特式海关大楼就是当时外滩最高建筑物,进入吴淞口、黄浦江的外国商船,在很远处就可以看到海关大楼并听到了钟声,便于外轮提前做好进港靠泊、办理入境手续及装卸货物的准备工作,大钟起到了灯塔导航作用。其次,高耸的海关钟楼和悠扬的钟声也给城市营造出美妙的生活节奏感,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观。其三,也是海关自身业务需要,十九世纪中叶上海港对外开放,参照欧美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船舶在港口停泊时间超过晚上12点钟就要多收一天的吨税。由于进出港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上自备时钟误差较大,经常引起争议;因此,为了统一报关时间,就以海关大钟时间为准,而建于1893年的江海关大楼就已经安装时钟。1925年重建新大楼时,海关出资5000多两白银,在英国定制一座“大本钟”,于1927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然后把6吨多重的大钟吊到70多米高的钟楼上安装,从此奠定了亚洲第一大钟的位置。

    钟声四次变化

    九十年来,海关钟声经历了4次变化,1928年元旦开始,每隔15分钟就响起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从1966年起,海关钟声由《东方红》乐曲替代;19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时,钟声恢复了《威斯敏斯特》乐曲;到了1997年,为迎接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到来,从当年6月30日零时起,海关大钟停奏《威斯敏斯特》乐曲,只敲响整点钟声;从2003年开始,海关大钟又重新奏响《东方红》乐曲。钟声乐曲变化的背后,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从铜钟平台再往上就是钟楼顶端的旗杆台,一根粗壮的乳白色圆形铁柱子从钟楼里拔天而出,成为海关大楼楼顶的旗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在这里迎风飘扬。旗杆位置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1°14’,东经121°29’,这里曾经是上海地理位置原点标志。不过,现在的上海地理位置的原点标志位于人民广场北侧的国际饭店。

    海关大钟安装以后,就一直由专职工匠精心维护、检修保养,现在承担护钟任务的已经是第四代工匠了。工匠师傅每周三次要给大钟几百个齿轮加注专用机油,上紧发条,检查运转情况,确保大钟分秒不差。原先给大钟上发条时,要靠四五个人扛起发条器,用人力来转动,每次上发条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安装了电动机,只需工匠师傅按动电钮操作,既省时又省力。每年12月最后一天晚上,护钟工匠仍需要守候在钟楼里,聚精会神地观察大钟运转情况,保证新年元旦第一秒同“北京时间”一致。

    一段光荣历史

    上海海关大楼还有一段不为众人所知的光荣历史: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前夕,根据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的指示,成立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海关大楼410室、412室和413室三个房间。指挥部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完成了消灭敌人、保全城市建筑的艰巨任务,打了一个里应外合的漂亮仗。现在海关大楼正门花岗岩石墙上镶嵌着一幅巨大的雕塑,画面反映的是解放军战士和上海工人及市民喜庆相拥、热烈庆祝上海解放的场景,雕塑上还有原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张承宗亲笔题写的“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手迹。

    1949年5月25日,上海市苏州河以南地区解放时,当日凌晨4时30分,海关大楼挂出了解放上海的第一幅红色标语“热烈庆祝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高大的钟楼上升起了黄浦江畔第一面红旗。5月30日上海市军管会代表受命接管“江海关”,象征国家主权的国门钥匙―――海关控制管理权,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里。1950年2月16日,江海关正式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上海海关业务增长迅猛,1950年,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1.19亿美元;2008年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为6065.6亿美元,也就是说,2008年海关一天监管的进出口货值相当于1950年一年总货值的15倍。在全球经济贸易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2016年上海海关监管的进出口总值仍实现逆势增长,同比增长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11.4%上升至11.8%。而且2016年上海自贸区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企业表现活跃,同比增长5.9%,增速领跑全市。

    海关大楼雄踞在上海外滩、黄浦江畔,那雄伟的钟楼和激昂的钟声,象征着上海作为中国东部的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开明睿智、追求卓越,正迈入新时代、新征程,体现新作为,努力打造更加耀眼璀璨的东方明珠。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