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石库门:“上海特产”还是“中西合璧”
  • 石库门:“上海特产”还是“中西合璧”

    时间:2018-02-10 15:45:28  来源:文汇报   作者:沈湫莎

    虽然人人都知道石库门是上海的特色建筑,但建筑界对于其起源却众说纷纭。甚至有人因其巴洛克风格的门楣和西洋风格的雕花图案,便认为这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有人断言这是中国建筑工人根据外国设计师的图纸建造而成。日前举行的上海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建筑学会6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上海百年建筑与建筑师”第一讲上,高级建筑师徐大纬表示,经过考证,终于找到石库门的源头及其中国基因,它的“母亲”正是上海本土老房子―――绞圈房。

    绞圈房是上海的四合院

    石库门起源问题很奇怪,《上海住宅建设志》提出,石库门的单体平面结构脱胎于中国江南传统住宅的式样,然而具体是何种江南传统住宅却无详细说明。徐大纬考证后发现,上海本地老房子和江南住宅完全不同,它更接近清末民初建筑的基本形态―――合院建筑,就是常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上海也有自己的四合院―――绞圈房。上海地方志学者褚半农先生在《褚家塘志》中介绍: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天主教出版社出版的《松江方言教程》一书中,有“绞圈房子”的记载。“五开间四厢房个一绞圈房子,自备料作,包工包饭,规几好银子末,肯造个者。”这是最早记载绞圈房子的文献。

    绞圈房,顾名思义,就是绞圈而建,左右对称。“绞圈房”居中大门是上海人熟悉的“墙门间”,左右依照财力和子孙多少各造一到三间正屋,若是各造一间,则为三开间;若是各造两间,则为五开间;若是各造三间,则为七开间。宽敞的庭心又称天井,面积约为“墙门间”的一倍,用于洗晒衣被,晾晒果蔬。庭心两侧各有小客堂一间,前后厢房两间。穿过庭心则是大客堂,左右也各有三间正屋。

    徐大纬说,所有地方民居都是适应当地环境和风俗习惯的,绞圈而建的房子,坚固扎实,有利于濒海地区抗击台风;这样团团而居的生活,也有利于互相守望,防盗防窃。

    量遍石库门尺寸,找到中国工匠的传统

    环形门楣配两扇黑漆实木大门,再配一副环形门扣,这往往是石库门的标配,考究一点的环形门楣上还有雕花石刻,也正是由于这些雕刻,让人觉得石库门也许吸收了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徐大纬曾丈量了许多石库门的大门,发现这些门框的尺寸大同小异,宽度大致都是1.45米,高度大致都是2.8米。而绞圈房子仪门门框尺寸,正是这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的考究之处在于―――和鲁班尺上的吉数相对应。鲁班尺上的1.41米-1.44米意味着死、退丁、失财,1.45米-1.47米意味着登科、贵子、添丁、兴旺,2.8米则象征着天德、喜事、进宝。徐大纬说:“中国工匠造房子,必须符合鲁班尺上的吉数,外国人哪懂这些。”

    而且,徐大纬还发现,绞圈房和石库门在结构上都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建造而成。“这种中国传统结构的房子是‘可生长’的。”徐大纬说,“哪房又添了孩子,再架一间屋子出来就行了。”

    保护石库门,更要保护本土绞圈房

    绞圈房为何会发展成石库门,一个很大的原因是1906年李鸿章兴建了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启新水泥,因为商标上是一匹马,又称为马牌水泥。石库门引以为豪的巴洛克风格雕花门楣,就是有了水泥后造出来的。“因为有了水泥就出现了‘巴洛克风格’。”徐大纬说。

    “上海的建筑有两个突出特点―――小、朴、美,另一个特点就是吸收各地风格。”曾任上海大学建筑学系系主任的王海松说。总体说来,石库门要比绞圈房小巧而精致一些,开埠后也吸收了一些国外的建筑风格,不过其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中国血液。然而,现在即便是本地人,也不知道绞圈房是什么了。许多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石库门起源的绞圈房已经只存在于照片中了,这也导致了许多人找不到石库门发展的源头,只好认为这是借鉴西方建筑样式发展而来的。徐大纬说,石库门建筑是深深根植在上海本地文化基因的土壤中,要保护好我们的本土老建筑,别让石库门找不到“妈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