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早发现早预防 勿让空巢老人陷入“社会孤立”
  • 早发现早预防 勿让空巢老人陷入“社会孤立”

    时间:2018-02-03 16:09:29  来源:文汇报  作者:钱蓓

    大城市也有空巢老人,这个群体规模庞大,普遍容易遭遇“社会孤立”危机。从事养老服务的市政协委员丁勇在他的第一份提案中提出一项全新的养老服务课题:探索建立上海的空巢老人“社会孤立”预防体系。

    空巢老人社会关系稀薄化

    没有孩子或者有孩子但不跟孩子同住,这样的空巢老人在上海有很多。丁勇认为这与他们容易遭受的社会孤立困境有关。

    社会孤立是指个体不能或很少与外界社会发生相互作用,处于一种与社会、他人相隔离的状态。空巢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都缺少与外部的联结,容易导致自身对外界以及外界对自身的孤立。

    丁勇是普陀区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负责人,长期从事为老服务。他为那些容易陷入社会孤立的高龄老人画了一幅肖像:患认知症,有囤积垃圾旧物等习性;单身,包括未婚的和离婚的;少言寡语;遇到困难没有能够依靠的人;与邻居等几乎没有交往;健康状态不佳;生活贫困。

    根据2016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截至2016年底,上海“纯老家庭”老年人数达到116.03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5%左右,他们中有31.11万人年纪在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包含一人独居、两人共居以及两代多名老人共居几种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上海独居老年人数为28.33万人,其中3.08万人是既无配偶也无子女的孤老。

    为什么最缺“安全感”?

    今年“两会”前夕,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与上海新闻广播“市民政务通-直通990”节目合作,由后者推出2017年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案例库,帮助市政协委员关注民情民意、民生热点。丁勇对案例库内275多个真实民生案例作了一番统计梳理,筛查出41个涉老案例,其中有45%案例来自空巢家庭。

    丁勇认为,空巢老人对生理和安全的超高比例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社会孤立来解释。比如大家熟悉的养老,包括正式服务和非正式服务两类,专业机构提供的康复和护理服务是正式服务,家庭和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开展的日常养老属于非正式服务,在社会养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其实是非正式服务。空巢老人不与次代家庭成员共同居住,非正式服务的各类生活照料服务都有缺失。

    处于社会孤立状态的老年人为数不少,老年人的社会孤立可能引发其他周边社会问题,因此丁勇指出,必须及早关注研究这个问题。

    早发现早预防

    丁勇建议,应当探索可以预防社会孤立的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也就是在空巢老人熟悉的社区,以老人为中心,以预防社会孤立为目标,以重构居民相互间关系为手段,帮助和支持空巢老人获得基于自立的多样化社区居家服务。因为只有提高自立能力,实现有尊严、有乐趣的生活目标,才能满足空巢老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有效预防社会孤立。

    丁勇建议,可由社会学、人类学和行业专家联手开展社会孤立课题研究,明确问题所在,从服务供给侧提出如何优化社区居家端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并提供完整有效对策。

    对于社会孤立问题要早发现、早预防,“可以从上海成功运营两年的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数据入手,结合政府掌握的为老服务对象,为已经出现社会孤立状态的老人进行画像,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筛查潜在的社会孤立对象。”

    对于预防措施,丁勇提了一些很具体的建议:

    可由街镇引导,在社区层面建立基于社会孤立预防的照护顾问小组,为空巢老人提供“360度”社区服务资源对接和个案化管理;小组可以采用“志愿者+专业人员”架构,成员包括社工、康复护理专业人员、楼组长或社区热心志愿者。顾问小组成本费用根据老人经济能力采用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模式。

    街镇可以组织辖区内正式服务力量(比如长者照护之家)和社区老年协会等非正式服务力量合作,定期对社区内空巢老人进行“安全确认”访问,事实上这部分工作上海已经做得非常不错。除此之外,考虑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人防+技防”手段提高安全确认的质量和效率。

    由街镇出面协助和推进照护顾问小组与周边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提升顾问小组掌握更多服务资源和渠道能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