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他们不是在急救患者的现场就是在赶赴现场的路上
  • 他们不是在急救患者的现场就是在赶赴现场的路上

    时间:2018-01-30 15:59:24  来源:东方网  作者:顾金华

    周培骏 制图

    东方网1月30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一、二、三……”吴昕和两位同事合力抬起软担架床,把93岁的沈老太抬下楼梯。老式小区没有电梯,等抬进救护车时,虽然是零摄氏度天气,3人的额头上却冒出了汗珠。

    120急救人员,他们不是在车祸现场、居民家中抢救,就是在赶赴现场途中,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把最紧急的医疗救助,争分夺秒地送到每一位病人身边。日前,记者跟随“80后”120急救医生吴昕,体验了一次抢救病人的“生死时速”。

    大冒险

    和时间赛跑 他们一路都在奔跑

    上周二早上7点20分,当记者赶到第十人民医院急救分站时,忙碌了一晚上的夜班工作人员还没有下班,而白班的人已经到岗开始准备了。“昨晚夜班出了13趟车,根本没有合眼的机会,夜班医生现在还在出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7时40分,当天白班的120急救医生吴昕开始清点急救设备:随身携带的急救箱、监护仪、插管箱……大大小小的包被放置到了救护车上。“试一下监护仪主机、打印纸,检查一下急救药品是不是够用………”吴昕不厌其烦地一一清点完毕,并与队友们逐一进行了检查。

    7时52分,总机发来指令:“保德路,93岁的沈阿婆上吐下泻。”接到指令后,吴昕和驾驶员沈骏、担架员张星迅速跳上救护车。

    救护车一路鸣笛,几分钟后到达患者住处。行驶过程中,吴昕已经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大致了解患者情况。沈老太家住一个老式小区,车刚停稳,吴昕拎着急救药箱和监护仪就冲了出来,两个箱子加起来至少有四十来斤,紧跟其后的张星和沈骏将急救担架床抬到了老太楼下。

    进到老太家中,只见老太上吐下泻,呕吐物里都是血,吴昕迅速用监护仪、血压器等为老太测量生命体征,初步诊断老太为胃出血,之后为她开通静脉。8时34分,急救车将沈老太送到第十人民医院。

    将患者和医院交接完毕,吴昕急忙钻进车里,拿起手机终端,填写患者救治病例。沈骏在后面负责收费、张星则在整理担架床。而下一个急救指令随即发来。

    吴昕说,对于120车上的所有人员,只要听到出车的指令,即使是在吃饭,大家都会抛下碗筷,飞奔着跳上救护车;哪怕是六楼,都会提着20公斤左右重的急救装备,一口气奔到患者身边,再一起合力将患者抬到救护车上,在最短时间内送往医院。他们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工作,胃痛、腰痛早已不再是病。只要一上车,一干就是十二小时以上,日夜翻班、加班加点早已成习惯。

    真心话

    三人无需太多交流 配合绝对默契

    虽然忙碌,这仍然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1981年出生的吴昕已经是位老急救医生,今年是他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的第15年。因为抢救技术高、出车速度快,算得上是急救中心的明星急救医生之一。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每年会对心肺复苏的急救医生进行排名,2017年吴昕蝉联第一名。但是,吴昕说,成绩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每次能顺利抢救病人,靠的是一个团队的合作。

    吴昕和司机沈骏、担架员张星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三人差不多时间来到120工作,年龄相仿。“合作时间长了,在抢救患者时,只要我一个眼神,他们马上就能知道我需要拿什么设备或者药品,并且迅速配合我。”吴昕说,他们三个人的合作无需太多交流,但配合绝对默契。

    上午10时20分,对讲机里又传来总机的呼叫:“临汾路有一位97岁老人,突然神志不清……”

    接到总机的信息后,沈骏立即就往那个方向开,无需高德地图导航。“开进大门后右转就是电梯!”沈骏告诉记者,“急救,拼的就是速度,我们尽力把急救车停得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

    “血压110/79mmHg、心电图正常……”吴昕在检查问诊时,一旁的张星已拿出血糖仪,吴昕接过后立即给老人监测血糖,这时血糖仪显示:老人血糖已经爆表。紧接着,吴昕给老人开通静脉……张星开始收拾急救包,而沈骏则已经把软担架铺好。一切处置妥当后,三人合力把患者抬上了救护车。

    15分钟后,救护车就近把患者送到了市北医院急诊部。

    “更多时候他们俩就像我的助手,因为有他们的帮忙,每次抢救至少可以节省5分钟,可别小看这5分钟,因为这是救命的时间。”吴昕说,沈骏和张星都接受过基础生命支持课程的培训,并通过了考试。遇到特别危重的患者,需要心肺复苏时,他们三人就轮流按压,每2分钟轮换一次,已经成功救回多位患者。

    大冒险

    碰上“压床”只能焦急等待备用床

    吴昕说,作为急救医生,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急救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他们,而他们也希望能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边,给予紧急救治。但是,遇到急救高峰,医院压床现象却大大影响了救护车的周转、影响了他们的救治效率。

    上午10时50分,吴昕团队将这位97岁的糖尿病患者送到市北医院急诊部时,市北医院急诊大堂人员密集,很多加床只能摆放在了挂号大厅,医护人员告知“目前没有床位”。

    “医院没有床位,只能先躺在急救床上了。”家属坚定地表示。吴昕告诉记者,“压床”这是所有院前急救人员都感到无奈的事情,由于医院床位紧张,急救车上的担架床只能被压在医院里供病人使用,这也意味着急救车暂时没法再出车了。

    那么,要等多久?面对记者的提问,吴昕皱着眉头说:“先得看医院有没有办法解决,实在不行我们只能自救,请中心送备用床来。还要看全市的压床情况,现在是急救高峰,中心的备用床来不及送,等上两三个小时很正常。等待的时候让人心慌,因为还有太多的患者排队等着用车。”他已把情况报告总机,等中心自救调配备用床来。除了吴昕所在的急救车,市北医院的急诊部门口,还停着3辆急救车,都是被“压床”的。在等待备用床赶来救急的过程中,吴昕3人不停地询问护士,希望医院能有腾出的空床,这样他们可以早点去救治更多患者。

    一直到2小时后,中心自救的备用床终于调配来了,吴昕团队的担架床终于空了出来,随即他们又赶赴下一个急救现场。

    真心话

    任务太多,不把自己的小病当回事

    作为120急救人员,他们不是在现场或居民家中抢救,就是在护送患者的路途中。记者跟随吴昕采访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一直在赶时间。前一个急救任务刚刚完成,吴昕三人跳上车后就会马上收到新的任务,三人随即就奔向下一位患者身边。

    张星说,10年前,上班过程中,他们偶尔还能回站里休息一会,现在完全不可能了,前后两个任务都是“无缝连接”。即便是晚上,急救任务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张星告诉记者,这两天吴昕的胃不大舒服,但是问他要不要休息时,吴昕随口就糊过去了。“如果我请假了,昨天晚上夜班的同事就要来顶班,大家都很辛苦。”吴昕说,感冒、胃疼这点小病大家都有,所以不用太当回事。

    马上接近下午1时,3人感觉有些饿,才想起午饭还没吃。“趁压床的空隙,赶紧轮流去吃碗面”,在市北医院等备用床救急的时候,吴昕三人分头去吃碗面,就当最后一个吃饭的吴昕吃到一半的时候,新的任务又来了,吴昕抛下饭碗立即赶回到救护车上。“这算好的,还能坐下来吃会,平时一直在路上的话,只能去便利店随便买点凑数。”对于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三人都说无所谓。

    大冒险

    一百斤的人常要抬两三百斤的患者

    吴昕工作所在的急救分站设置在第十人民医院内,急救服务半径在3公里左右。这个区域内,老式小区较多,呼叫120的患者中,年龄80岁以上的占了近八成。大多急诊病人行动不便,将他们抬下楼是他们工作中常遇到的大难题。

    下午2时,吴昕接到了新的任务:一位患者由于腰部疼痛拨打了120。赶到现场,患者住在一幢老式居民楼三楼,将患者腰部固定后,吴昕三人将180斤左右重的患者小心地移上软担架,再抬着软担架一步步地挪下楼,由于是腰伤患者,要尽量保持软担架的平衡,虽然才不到十分钟,但是三个年轻人已经有些喘了。“因为这份工作,我们的力气都练得越来越大。”沈骏说。

    记者眼前的吴昕是个俊朗的大男孩,笑起来很阳光。但是,长时间的急救工作,让吴昕看起来有些偏瘦,1米73的个子,体重只有100斤左右。“别看他个子不大,但是力气从来不输给我们大个的。”张星说,在日常工作中,吴昕抬抱过的患者中,算上担架床分量,重的达到300斤,200斤左右的更不少。遇到五楼、六楼的病人,光是抬设备到楼上就已经满头大汗,更别说负重再加上患者的重量。一旦遇到狭窄的楼梯,花费的体力则更大。

    “还有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抬的是患者,特别是在狭窄堆满杂物的楼道里,还要顾着患者身体不能受到碰撞,体力之外,更需要细心。”不过张星说,老式小区也有好处,就是楼道里的居民都认识,有些热心邻居有时候也会来搭把手。

    真心话

    市民避让意识增强给我们提供便利

    “快快快,出车!”下午5时左右,再次接到一个新的急救任务。沈骏打开车门,麻利地坐上救护车的驾驶座,在安全范围内他把车速开到极致,几分钟后就到达目的地。

    在120司机的大脑里,仿佛都有一张“电子地图”。收到病人的信息后,他们只用在大脑里搜索路线,便可立即显示出一条距离患者最近的路线。

    记者问沈骏,每次出车是否高度紧张?他说,紧张倒不至于,但是就怕堵车,就怕病人等不及。沈骏告诉记者,十年前他们紧急出车,路上主动避让的车辆很少;现在这种情况好多了,只有极个别司机不让。平时出车过程中,路上很多车主听到救护车警报声就会让行,即使在距离救护车很远的地方听到了,也会提前主动避让。

    “有的时候前面的车都在等红灯了,也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往两边挪车让出一条通道。”每次看到车主们不约而同地主动让出一条“生命通道”的场景,这让120急救人员既欣慰又感动,这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大冒险

    每一次抢救成功都代表付出没白费

    吴昕说,对于急救医生而言,每次抢救都是一次考验,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患者身上,必须把外界的干扰屏蔽在外面。不仅要依靠现场设备检查、短时间内的问诊、凭借不断积累的经验,对复杂、危重的病情作出合理判断,还要做心电图、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给予准确治疗。

    晚上8时,总机传来新的指令。“有人晕倒了!”救护车一路疾驶赶赴现场。原来,一位70岁的老人一小时前突然头部剧烈疼痛,进厕所呕吐后,坐在马桶上意识丧失。当吴昕3人赶到现场时,由于老人在卫生间,地方太小,无法抢救,三人合力先将老人抬至客厅。检查后发现,老人收缩压已高达200mmHg多,需立即送院。由于老人昏迷,舌根后坠,呼吸困难加重,这样抬下楼,患者呼吸道肯定会堵塞,造成窒息。于是吴昕就趴在地上,给老人进行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那一刻,记者能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

    吴昕说,救护车上,他们会担心不能及时赶到患者身边提供帮助;但是到了现场后,必须把一切的紧张放下,这一刻心中只有患者。作为急救医生,需要依靠设备与救治经验,对复杂、危重病人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和救治。“当眼看一位患者快不行了,但经过救治又活了过来,这很有成就感,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吴昕说。

    为了提高自己的急救水平,除了参加单位的培训外,有时下班后,吴昕还会到医院抢救室去看医生们是怎么抢救病人的,甚至有时候还会搭把手,而他的急救水平就是这样一点点提高起来的。

    真心话

    直面矛盾 希望患者多些理解和尊重

    时刻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急诊、道路堵塞、夸大病情占用急救资源、医院压床……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有时急救医生成了各类矛盾的直面者。

    “抱怨我们开车慢,抱怨我们到地晚,抱怨我们选的路线堵……我们常常成为一些患者家属的出气筒。”吴昕告诉记者,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善于开导劝说和医术同样重要。

    不久前,当吴昕将一位患者送到某三甲医院时,医院连走道都躺满了病人,根本没有一张空床。患者的病情却是不能站立、必须躺着,无奈之下,只能躺在急救车的担架床上。“我们急着要出下一车,但现实却是只能等待。”当他们自救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下一位患者身边时,患者家属开始指责,“你们也来得太慢了吧,我们已经等了好久。”说到激动时,家属还推搡起急救人员。顾不上委屈,吴昕三人迅速给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抬上担架、送往医院。

    “苦点、累点我们真的不在乎,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但是希望患者和家属能理解、尊重我们。”

    除了希望能多些理解尊重,吴昕还告诉记者,一些市民由于对急救工作不够了解,常常是遇事就打120,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属于急救范围,每天都会发生。“比方有的患者感冒咳嗽也叫急救车,这是对急救资源的一种浪费,而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可能因此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吴昕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所有需要急救的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他们,而他们也能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边。“救治患者,我们责无旁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