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一小时阅读”:好书也需细细阅读、慢慢品味
  • “一小时阅读”:好书也需细细阅读、慢慢品味

    时间:2018-01-26 15:37:25  来源:东方网  作者:郦亮

    原标题:好书也需细细阅读、慢慢品味

    阅读需要一定的耐心与时间。

    据《青年报》报道,近来,不少阅读APP都提出了“一小时阅读”的概念。所谓“一小时阅读”就是一小时读完一本书。按照阅读的常识,一本书一般不太可能一小时就读完。为做到这一点,开始出现一批人专门负责将书“抽稀捞干”,把书的精华给读者看。但是现在,人们开始对这种“干货阅读”进行反思。

    写手奚敏最近接了一批活,不是让他推出原创作品,而是对一些书进行“提炼”。比如一部20万字的励志类图书,精炼成2万字,而之所以是2万字,就是为了让读者可以在睡前1小时读完。当然提炼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奚敏必须把整本书看完,而且要看很多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挑出来,在摘编的过程中还要保持语言的完整和通顺。对一本书进行提炼,奚敏大概可以获得500元的报酬。他一个月大概可以提炼五六本书。人们称他们为“炼书师”。

    “炼书师”出现的背景是现在“干货阅读”非常盛行。奚敏“炼”出来的书,放在网上就成了一本书的“解读本”,下载这样一本书需要1元到3元不等。当然,网站与出版社之间签署过协议,所有被精炼的图书都获得了出版社的授权,网站会支付给出版社费用。据说,现在看“解读本”的人很多,很多人觉得读这样的书,一方面可以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读完了一本书,很有成就感。

    甚至有人预估,既然“干货阅读”如此时兴,那未来图书都会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未加精炼的“全本”,另一个是经过提炼的“解读本”。甚至有人说,作者写书,除了那些学术专著之外,未来都应该直接写成“解读本”,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看完。

    但是,“干货阅读”真的那么靠谱吗?应该说,干货阅读的背景是有些书写得确实是“注水”严重,没什么内容,却非要写成大部头,让人读了大呼上当,这种被称为“湿货”。如今生活节奏确实太快,繁重的生活挤压了人们阅读的时间,现在有了“干货阅读”,既可以抽离图书的水分,又可以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图书的内容,缓解了他们的阅读焦虑,从这个角度来说,“干货阅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未来只剩“干货阅读”了,那阅读也会显得很可怕。

    最近人民日报有篇文章很火,谈的就是“干货阅读”的问题。文章说,干货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某一领域的框架,但若想避免可能被不靠谱的学者牵着鼻子走,就需要真正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笨办法可能更好用回归经典,自主学习。对年轻人来说,与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情感沟通等相关的干货分享特别有吸引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主题往往非常个人化,有些个体的成功离开了具体情境其实不可复制。事非经过不知难,求职、创业、恋爱都不是看看干货就能做好的。迷信干货,可能就会“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与其渴望干货,不如提高自己提炼干货的能力。海明威曾将写作比作海上的冰山,在海面以下还有大量的蕴含。干货之所以干,就像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若不沉下去,不自己动手,是无法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