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2017年度上海立功竞赛获奖名单出炉 他们的工地芳华值得表彰
  • 2017年度上海立功竞赛获奖名单出炉 他们的工地芳华值得表彰

    时间:2018-01-17 15:28:2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裘颖琼

    原标题:2017年度上海立功竞赛获奖名单出炉 他们的工地芳华值得表彰

    弘扬“工匠精神”,建好工匠队伍。今天上午,2017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表彰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对评选出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代表进行表彰。记者获悉,此次共评选出13家金杯公司,10个金杯团队,129家优秀公司,372个优秀团队,25个特色项目,186名建设功臣,747名优秀建设者。

    他们为何能上“光荣榜”,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获奖代表,听他们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

    >>优秀团队

    “悬浮”剧场打造完美声效

    总建筑面积31926平方米、设置1212个座位的上音歌剧院,计划于2019年9月竣工。春节前,上音歌剧院还将迎来一个重要工程节点――土建结构全面封顶。这一切,离不开建设者的功劳。作为施工单位的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上音歌剧院项目部,此次就荣获了优秀团队。

    3.jpg

    图片说明:上音歌剧院主体建筑已经拔地而起 来源/上海建工四建集团供图

    在汾阳路淮海中路转角,眼前一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就是未来的上音歌剧院。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主体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初露端倪。据项目经理季益鼎介绍,上音歌剧院总建筑高度34米,地上五层地下三层,包括一个1212座歌剧剧场、4个排演教室(歌剧、大型管弦乐、合唱、民乐)、1个交流报告厅。马蹄形的观众厅和品字形的舞台居于核心,售票厅、观众入口大厅、排演教室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围绕观众厅和舞台布置。

    上音歌剧院的基坑与轨交1号线的运营区间段,几乎平行贴着走,距离在8米。为了不让地铁通过时产生的振动,影响歌剧院的声效。主歌剧剧场采用悬浮结构,通俗来说有点像“盒中盒”。季益鼎告诉记者,在两个“盒子”的间隔,项目部施工人员放入了300多组隔振弹簧。经过计算机精密计算,每一组弹簧都是特别定制的,载荷不同,施工摆放的距离也并非等距。因此,与弹簧接触的混凝土面必须平整,误差要控制在1毫米内。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项目部不仅找来了有经验的老师傅来施工,还全程用上测量仪器来辅助,一发现偏差就及时调整,最终保障“收面”平整。

    >>特色项目

    “盒子”工地减少噪音扰民

     提起施工,不少人就会想到扬尘、噪音扰民。但在今年获奖的25个特色项目中,有15个是文明工地的“升级版”。其中,获得特色项目的轨道交通14号线金粤路站,是上海首个盾构施工的全封闭绿色工棚。

    4.jpg

    图片说明:轨道交通14号线金粤路站施工现场 来源/申通集团供图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这个工地是一个长116米,宽40米,高18米的“盒装”工地。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苏介绍,全封闭施工棚将盾构施工所产生的轰鸣声、土箱卸土的冲击声、车辆行驶的噪声、夜晚照明的灯光、粉尘等污染源全部封闭在工棚内,大大降低了对周边的环境污染。同时,避免了恶劣天气侵扰,提高了建设效率。

    在工地入口处,还放置了一台PM2.5检测设备,小小的白色圆柱形物体看似“貌不惊人”,却可以智能监测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当施工工地内的PM2.5超过75时,与其连接的喷淋装置都会自动打开,来降低工地的粉尘污染。此外,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也会上传到相关平台,一旦某项数据超标,工地就会立即收到反馈,并进行整改。”张苏说。

    除了保证施工安全、防尘降噪,为了融合周边环境,地铁建设方还在围挡上进行大胆创新。此次获得特色项目的14号线静安寺站工地,就用上少见的“生态围墙”。

    记者看到,绿色植物铺满工地外挡板,与一旁的静安公园融为一体。天桥上两层隔离背景板也十分贴心,从视觉上遮掩了施工场景。夜晚灯光打亮,这里顿时变成一件勾勒上海天际线的艺术品。

    >>建设功臣李鸿

    迎难而上的盾构技术“老法师”

    在城市的地下,地铁和公路隧道如同一条条“地龙”,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铸就这些运输“血脉”离不开上海隧道人的不断付出与探索。建设功臣获得者之一――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管涵顶进高级技师李鸿,就带领团队三十年如一日为国家的隧道工程建设攻坚克难。

    5.jpg

    图片说明:建设功臣李鸿 来源/隧道股份上海隧道供图

    1983年,李鸿从上海市隧道技校毕业,正式上岗成为一名普通的隧道工人。在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地铁一、二号线、四号线、九号线,上中路隧道、军工路隧道、上海长江隧道等工程建设中,都有他的足迹。一转眼35年过去,他已经是上海隧道越江项管部总经理,凡是和盾构有关的工程项目,他都要提供“后台服务”、现场督导指挥。

    在他参与的工程中,“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可谓是一项中国“创先河”的案例。在当时国内隧道建设中,超大直径隧道施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为了完成该项目,上海隧道引进了“Ф14.87m泥水气压平衡式盾构机”。面对这个重达3600多吨,拥有2400多个部件的“巨无霸”,如何将其安装到位并且调校适合上海软土层作业的参数?许多专家束手无措,但李鸿却不轻言放弃。他带领着150多名工人,在施工现场与实验中心两头跑,终于在五个月里将这个“巨无霸”安装到位并成功运行,开创了超大直径泥水气平衡盾构法隧道在中国成功应用的先河,迎来了中国超大直径隧道建设的春天。

    碰到问题,需要自我学习和突破。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让李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技术难题。上海的“一号工程”北横通道,在盾构始发阶段经历浅覆土施工难题,由于埋深浅、地质差,上部的覆土压不住下面的管片,导致管片自动往上偏移。当时,李鸿在手机监控软件上注意到数据的异常,他第一时间赶到项目部,召集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一同商讨解决方案。“要在管片跑偏前,让它快速固结。”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尝试,李鸿带着团队用了一周时间,不断调整注浆液的“配方”和注浆部位,最终将固结时间从原来的48小时,控制到了10个小时。

    眼下,李鸿和他的团队正投身于多个工程。除了上海的“头号工程”北横通道及“郊环之圆”沿江通道,在参加完表彰大会后,李鸿就将马不停蹄飞回武汉,投身到三阳路长江隧道的建设中去,这条隧道是国内最大直径、世界首条公铁合建的盾构法隧道。在表彰大会现场,李鸿告诉记者,建设功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十分珍贵,这是对他在隧道领域付出的最大肯定,他的35载隧道芳华终将无悔!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