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传承红色基因|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弄堂里的“红色强音”
  • 传承红色基因|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弄堂里的“红色强音”

    时间:2018-01-16 16:08:12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 | 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弄堂里的“红色强音”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对宣传工作非常重视,为迎接革命高潮,在虹口召开的中共四大加强和改善了党的宣传工作,通过《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提出十二条具体办法,切实加强中央宣传部工作。

    图片说明: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安慎坊弄口。资料图

    弄堂传出“红色声音”

    中共四大后,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工农运动,党员和党组织数量大幅增加,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迅猛发展,出现新的革命高潮。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192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机关设在上海福生路(今罗浮路)一条弄堂;翌年4月,又迁至北四川路安慎坊(今四川北路1649弄)32号。1926年春至1927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此办公。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设在过街楼里,前间是《向导》编辑办公室,后间办公室兼存放图书资料。彭述之、沈雁冰、郑超麟等均在这里工作。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新青年》丛书等在此编辑。中央局有时在此召开会议。宣传部主任彭述之、秘书郑超麟等人住在这里。

    据记载,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陈独秀曾居住于此,听取起义工作汇报,还在这里起草《陈独秀、汪精卫联合宣言》。周恩来也曾在此工作、居住。1927年4月,党中央迁往武汉后,此处改为中央交通处。198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由郑超麟等寻访确认。

    图片说明: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资料图

    虹口散发“红色魅力”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何会落脚虹口?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认为:“虹口当时的南面是公共租界,北面虽是华界,但也受到租界影响,有点类似‘三不管’,即使地下工作被发现,撤到公共租界也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当时虹口房价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也是当时不少中央机构及地下工作者定居虹口的重要原因。”

    徐有威认为,虹口距离北站近,北站是当时上海重要的铁路枢纽,同时虹口北外滩黄浦江沿岸也是上海客货航运的重要码头,相比别处,虹口陆路交通和水上交通便利。晚清以来,中国众多仁人志士大多从虹口北外滩码头登船出发,一大批党的早期领导人也都是从这里出发,虹口成为中国近代开放之门。“虹口还有个优势,就是石库门多,对隐蔽工作很有帮助,像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充分利用石库门的过街楼、前间和后间,一旦敌人搜捕,可迅速撤离。”

    “除了地理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虹口的文化和出版环境,”徐有威说,“中国第一个书局――同文书局、同文书会先后在虹口创办,并出版《万国公报》。1899年,《万国公报》分四次连载了《大同学》一文,首次用中文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并引用《共产党宣言》,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虹口四川北路一带又是文化界人士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这都间接促成中共中央宣传部选择虹口,并最终在四川北路办公。”

    资料记载,随着革命形势发展,共产党愈加深入中国社会、深入工农群众,积极培育各类群众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比如组织补习学校、农民同乐会、工友俱乐部等等。同时,中共还借助群众组织和宣传活动深入工农群众,发展基层组织。以1924年下半年到1925年初的沪西工友俱乐部为例,在党的领导下,宣传活动既有平时的游艺会、识字补习、工友讲演,也有深入的罢工、反帝宣传,组织工人阶级进行斗争。

    应该说,中共四大后的宣传工作不仅仅限于宣传动员,不再只是口号与主义的鼓动,而是更深入地开展组织工作,与现实政治斗争目标结合起来,为以后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和全国群众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专家点评>>

    红色文化之源

    上海虹口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区,也是上海党的诞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虹口是中共早期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宣传动员、组织建设、城市武装斗争、文化领导等重要工作的集聚区和实践地。某种意义上,虹口也是中国红色文化之源、中国红色文艺之源。

    最近,虹口区做出了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决定,下发了加强红色文化建设的意见,正积极打造“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等,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王佩军(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主任)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