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工匠"徐军:半路出家却成高手 在工作中感受生命重量
  • "上海工匠"徐军:半路出家却成高手 在工作中感受生命重量

    时间:2017-12-22 15:47:41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嘉露

    原标题:在热爱的工作中感受生命重量

    据《劳动报》报道,“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这是“上海工匠”、宝兴殡仪馆业务科技术总监徐军的工作座右铭,也是他职业的神圣使命。20多年来,他深爱着这份工作。他坦言,遗体防腐师不仅是逝者的尊严守护者,更是家属的心灵慰藉者。

    让遇难者体面“回家”

    2015年6月2日清晨,听到新闻里播报“东方之星”客轮遇险翻沉,船上载有400多位游客和船员,徐军心猛地一惊―――出大事了。6月5日下午4点,接到指示后,徐军和同事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几箱遗体善后处理的相关器械物品,驱车连夜赶了近16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在凌晨4点抵达千里之外的救援工作地―――湖北省洪湖市新堤殡仪馆,肩负起为“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中的遇难者进行遗体善后处理的艰巨重任。

    6月8日上午,正在忙碌的徐军接到监利工作组打来电话,有一家五口人遇难,这五具遗体溺水高腐处理难度特别大,要求上海团队给予援助。当五具高腐遗体运至洪湖殡仪馆后,徐军马上带领自团队和当地同行一起操作。“当时尸体已呈现严重的‘巨人观’现象,体内存在有毒腐败气体,稍有处理不当,我们都会受到伤害。”作为徐军的徒弟之一,蔡琦也参与了这次任务,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记忆犹新。

    “当时外面一直在下雨,蚊子特别多,殡仪馆内条件非常差。”

    从除沙、清洁、除臭、消肿、修复、整容、化妆等等,每一个环节徐军都做到一丝不苟,每一处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蔡琦说,当时徐军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了4、5个小时,没有喊过一声苦、一声累,只为尽可能恢复逝者的生前样貌。

    半路出家却成了高手

    说起入行契机,徐军总会笑着说:“我可是半路出家。”高中毕业后,徐军进入职校学习,当时学的是宾馆服务管理,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着餐饮行业。

    1996年一个机缘巧合,让徐军进入了殡葬行业。徐军说,从“宾馆”到“殡仪馆”,虽然就多了一个字,转变却是巨大的。

    当时有两个岗位给他选择,一个是车队司机,另一个就是化妆组。行业里的人都知道,化妆组是殡仪馆里环境最差,活最累的部门,也是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地方。“那时候大家都不要去化妆组,觉得害怕,我反而对开车抱有恐惧感,加上本来就胆子大,便进了化妆组。”徐军告诉劳动报记者,小时候家门口有个骨科中医诊所,自己很喜欢去那玩,因此对人体产生了兴趣。“不过在这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接触过遗体。”

    然而他的这个选择一开始遭到了父母反对。但徐军说,遗体防腐、化妆是一个所有人都需要的职业,是生老病死的最后一关,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也比做驾驶员好,因此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岗位上不断技术创新

    在技术上取得的成功,并没有让徐军停止向更高目标前进的脚步。通过不断革新、改造、攻坚,徐军带领团队开创了一系列全新的遗体处理方法和殡殓服务模式。例如由他主导研制的口腔闭合器和防腐注射一体机等一系列针对遗体服务的特殊专用工具,已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使用。

    每一次遇到不同特殊创伤,他还在专用工具的基础上,开发研制能够便于操作的各类器械,从而引领国内遗体防腐技术向前发展。技术上的孜孜追求,不仅使徐军成为业界一张响亮的“名片”,也是国内殡葬工作者改革创新的成功典范。

    此外,徐军还积极参与上海市防腐研究所多项专利奖项,如遗体保护液和皮肤固定剂、褪色剂等保护遗体质量的药剂的试验与改良。目前这些研发和改良的新药剂已经在全国殡葬防腐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军深知,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他努力寻求技术与服务的结合点,在创立的“净离别”故人沐浴服务项目中,完善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得到了较好呈现,使得这一创新服务项目得到逝者家属较高认可,并由此获得了上海市民政局第五届十佳服务品牌。今年9月,作为上海宝兴殡仪馆业务副科长、技术总监的徐军获得了2017年“上海工匠”称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