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90后“上海小囡”留美归来 想带城市孩子走遍美丽乡村
  • 90后“上海小囡”留美归来 想带城市孩子走遍美丽乡村

    时间:2017-12-21 16:09:08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昕璐

    图片说明:汪星宇在湘西花垣县排料乡中心学校演讲。受访者供图

    东方网12月21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上海小囡”汪星宇,一米八的大高个儿,长得帅气又阳光。而今,他却常常折返于湘西农村,时不时将自己安顿在猪圈隔壁,在一个没有自来水,使用旱厕、只能睡在硬板床上,甚至是伴着猪叫声入眠的环境下生活上一段日子。

    “不了解乡村,就不了解中国。我想带着孩子们去看一个更真实的乡村。”他越发感受到,城市孩子需要乡村视野,乡村发展需要城市支持。不然,在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们会以为瓜果蔬菜就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而未来如何连接城市与乡村,则是这一代青年的机遇与责任。

    “在这样的焦虑与迷茫中,让我获得片刻平静与安宁的却是乡村,是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的上海乡下。”

    汪星宇2015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又在美国纽约大学读完了硕士。

    作为一个硕士刚毕业的小青年,汪星宇坦言,自己的成长过程一直比较顺利。本科和硕士念的都是自己最喜欢的国际政治专业。在国内时由导师带着出席各种会议论坛,在纽约,跟着副总统的幕僚长学写作与演讲,毕业论文关心的也是千里之外的小岛屿国家,还误打误撞地拿过综艺答题节目冠军。

    因此,他收获了一些关注,看起来一切都很好。只不过,这些年,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些顺风顺水背后的短浅。

    “和所有都市里长大的‘90后’一样,我也是看着奥特曼,打着小怪兽,奔波于好几个辅导班长大的。‘上岸’之后,原以为日子会好过许多,却发现生活中反而少了目标,多了焦虑与迷茫。”汪星宇说,他一度以为追求那些“高大上”的东西是努力的唯一方向。直到去了美国,身边有个别名校华人留学生因导师的一句批评、论文的严格要求而气馁、厌学、自暴自弃甚至酗酒。他才意识到,一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在努力向上的过程中,为什么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

    “在这样的焦虑与迷茫中,让我获得片刻平静与安宁的却是乡村,是我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们一起生活的上海乡下。”汪星宇感叹,这些年,乡村,带给了他一些全新的思考。

    “视野更大一点,就不会被眼前的小挫折击败,认识乡村能使人视野完整。未来如何连接城市与乡村,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机遇与责任。”

    在汪星宇看来,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路径选择,而且是单一的路径选择。“你需要选择是读文科还是理科,选择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出国还是保研,每做一次选择,人生的路仿佛都更窄一点,以至于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我们一边迷茫,一边又有‘人生只能这样了’的错觉。”

    他感受到,身边太多顶着名校光环的毕业生,焦躁而茫然地随大流投入毫无兴趣的工作,而他自己又何尝不在迷茫中惶惶不可终日。

    “大学远远不是人生的终点,甚至连起点都算不上。”汪星宇说,成才最重要是拥有更宽广的视野,这个视野是双向的,不仅是向上的,是人们追捧的名校投行、纽约巴黎,更应该有向下的乡村田野、乡土中国。“视野更大一点,就不会被眼前的小挫折击败。同时,也唯有完整的视野能使人成才,唯有认识乡村能使人视野完整。”

    汪星宇是上海人,从小长在南汇大团。“我人生的前二十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跟大家说我是上海乡下来的,然后大家都不信,说‘上海是没有乡下的’,起初我不服,想着我也是挖坑抓鸟钓龙虾在西瓜大棚里玩大的,凭什么说上海是没有乡下的。”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去过了云南支教、贵州扶贫后,汪星宇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虽然上海的乡下确实是乡村,但比起中西部的乡村,它还真的不那么典型。

    汪星宇越发感受到,城市孩子需要乡村视野,乡村发展需要城市支持。不然,孩子们会以为瓜果蔬菜都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2017年的今天,中国有14亿人口,差不多一半在城市,一半在乡村。乡村的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但北上广深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所以,未来如何连接城市与乡村,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机遇与责任。”汪星宇坚信。

    “中国农村有这么好的社会实践空间,连真实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都还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大把的父母要带孩子去非洲做公益?”

    这一年间,他以走穿了两双鞋、换了两次车胎、1600公里的路程开车往返了三次,并且为了湘西写作以及调研两条路线还以拽下其他四个好兄弟一同辞职的代价,创办了“乡村笔记”平台,只因为这群“90后”想一起带孩子们去到最真实的农村。同时,他们也想一起创造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与出国游学相对,在他们看来,也许叫“乡土研学”会显得较为贴切。

    眼下,“乡村笔记”的团队可不一般。除了汪星宇,还有一名同济大学设计系的研究生,一名北京大学的本科生。最初的合伙人金一斐也是汪星宇本科室友,原本已在奉贤团区委工作,并进入储备人才队伍。而今,这些人都因为这件事而辞职。

    小时候,汪星宇住在南汇大团的农村,对乡土有着天然的眷恋,而在纽约读研期间,也去过硅谷农村、波士顿农村,但他坦言,在抵达湖南湘西之前,却从不知道农村还有另一番景象。他记得,最早接触公益,是在复旦大学念书期间,当时为了陪同宿舍好友追女生,一起在校园里报名参加了校园义卖活动。对公益刚有一些了解,就临近毕业了。没想到,现在专注的事业,是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他们后来的调研发现,大多数上海孩子心目中的农村是嘉定的葡萄园、南汇的桃林、川沙的西瓜田、奉贤的草莓大棚、阳澄湖的螃蟹塘。但实际上,湘西的农村,才真正具有“中国农村”的代表性――不通水电,只有旱厕,睡猪圈隔壁。

    “中国农村有这么好的社会实践空间,连真实的农村是什么样的都还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大把的父母要带孩子去非洲做公益?”这触发了汪星宇发起乡村笔记・乡土研学项目的念头。他和团队希望,把这部分需求产生的收益,尽可能多地留在中国农村,而不是非洲大草原。

    带青少年去湘西!根据设想,在明年寒假,“乡村笔记”将组织第一批约60名学生到湘西花垣县金龙村,进行文化互动、民俗体验、经济发展调研等,同时邀请高校名师指导学生一起进行田野调查、乡村发展设计等,既开眼界,又长技能。

    为了设计冬令营路线安排活动,他跟当地人吃住在一起,为寻找合适的住宿场所而奔波,对于农村之于自己的真实体验,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

    “未来,我们想把中国所有的美丽乡村都走一遍。”“我们如果不创造机会,让城里的孩子们去乡村,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世界上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去乡村,遇见另一个自己吧。”

    在为初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乡村场景下的教育服务之时,顺便改变乡村“一点点”,亦是团队的一份初心。

    “未来,因为我们的到来,或许湘西凤凰县的王大哥可以不用再走4小时的山路,淌过3条小河去卖他家的跑山鸡,这些山鸡也可以卖出比菜市场里更好的价钱;因为我们的到来,或许宁夏贺兰山区的葡萄园能像法国波尔多的酒庄一样被人看到,村子里种葡萄的张大姐能有个更好的收入;因为我们的到来,会有更多的关注与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乡村,希望我们的到来,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去努力,让每一份努力都获得应得的回报。”汪星宇这样憧憬。

    其实,中国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还有太多不熟悉、甚至是从未听闻的乡村,但无论福建的渔村,还是新疆的大漠,那里都有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历史与智慧。“所以,湘西农村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未来,我们还想去广西农村、湖北农村、云南农村,把中国所有的美丽乡村都走一遍。”

    他们明白,虽然只能做一点点事,但希望积少成多。“我们如果不创造机会,让城市的孩子们去乡村,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世界上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去乡村,遇见另一个自己吧。”

    记得,汪星宇和小伙伴一起从上海开车18个小时到湘西农村的路上,还不忘开开“顺风车”分担油钱。搭车人常常会被两个上海小伙子的执着和理想所感动。

    “很对,加油吧!”陌生的朋友们也不禁为之“打call”。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