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推广艺术商圈模式 以佳作带动产业发展
  • 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推广艺术商圈模式 以佳作带动产业发展

    时间:2017-12-19 15:19:15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宏

    图片说明: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刷新多项上海演出票房纪录。

    东方网12月19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昨天,上海对黄浦江45公里岸线综合利用规划进行了公示,对演艺行业来说,以后的黄浦江边,将出现一大批剧院,比如上海大歌剧院,比如徐汇滨江演艺带,比如北外滩的上实剧院等等。在近日上海提出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上海文创“50条”)中,对标纽约、巴黎等国际演艺中心,建设和改造一批剧场是任务之一,因为上海正力图打造成一座亚洲演艺之都。

    剧场:文艺创作告别单兵作战时代

    “我们现在一直在留意,是否能再找到一座小型剧场管理,走到这一步,我们需要输出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也能对大剧场进行有益的补充。”前不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告诉青年报记者,随着上海音乐剧市场的急速“扩容”,拥有2000多个座位的文化广场,平均1.5天就有一场演出,一些中小型的剧急需找到舞台。原本,文化广场斜对面的上海大戏院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被话剧中心捷足先登;附近的白玉兰剧场也经过接洽,却因为种种原因功亏一篑。

    张洁的期待,其实也是上海如今剧院的现状。据了解,上海目前的剧场总量布局有待完善,现有剧场145个,看起来不少,但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首尔等演艺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显不足。按照上海的人口数量和近两年演艺市场的发展速度,更多剧院是必须的。主管部门告诉记者,上海缺少的,是“大歌剧院等专业剧场、以原创孵化与惠民为主旨的公益剧场、符合现代演艺业需求的大量中小剧场”。

    数量少是其次,未能形成集群效益以及经营效率,也有待提高。美国的百老汇、伦敦西区这些音乐剧发达的地方,都拥有空间比邻、内容集聚、票务联动的剧场群;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与运营的剧场很少,不少国有剧场缺少经营活力。

    上海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不足,在上海文创“50条”中,上海提出“重点支持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等8个演艺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演艺产业集聚效应”,8个区域包括了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在内的郊区剧场群、徐汇滨江剧场群、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现代戏剧谷剧场群、复兴路汾阳路音乐街、四川北路剧场群、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等。建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新建、改建之外,鼓励合理利用存量用地发展演艺空间,支持社会资本利用商场、厂房、仓储用房、文化遗址等存量设施发展演艺产业;而更具渗透式的方式,是全面推广“艺术商圈”模式,鼓励演艺资源走进商业综合体。

    节目:鼓励能带动行业进步的优秀节目

    剧院的建设,和节目的生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上海有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就是《不眠之夜》和尚演谷。提起《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无疑是上海过去一年间一直没有停歇的文化话题,由英国Punchdrunk创作、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制作呈现的这部浸入式戏剧,成为了上海时尚青年、文艺青年膜拜的一部作品。

    一年间,上海版《不眠之夜》票房刷新多项上海演出票房纪录。这版演出的影响力甚至远播国际,美国主题娱乐协会将第24届TEA剧场杰出表现奖授予上海版《不眠之夜》。

    但它又远远不至于一部戏剧的影响力。它让演艺界有了更新的模式探索,以《不眠之夜》演出戏剧空间为核心,SMG与静安区人民政府联手打造了国内首个大型文化产业综合体――尚演谷。过去一年间,尚演谷内的Airbnb、野兽派等品牌与戏剧IP形成联合创意,以戏剧带动创意文化周边消费的业态模式获得成功。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马晨骋表示:“《不眠之夜》能在中国竞争激烈的文化演艺市场成功上演一周年,对于SMG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国际创意,本土制作’的演艺项目的成功落地,更是对于将文化产业与多产业业态成功嫁接的有益尝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不眠之夜》这样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剧,就是上海期待的节目。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必然需要创作出更多这样的经典作品。在上海文创“50条”中,对于节目创作,有大量的规划,比如鼓励开展主题创作、鼓励剧目上海首演、鼓励引进经典剧目、鼓励新人新作展演活动、鼓励艺术节庆活动、鼓励文化走出去、鼓励培育市场等等。

    而好的节目,离开创作团体,怎样的剧才受市场欢迎,叫好又叫座?国有院团改革将持续深入、民营机构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扶持,此外,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也将力度加大。

    人才:从挖掘到储备有立体化网络

    前不久,上海音乐厅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音乐剧《繁花尽落的青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是在市场实战中锻炼我们的运营团队,此前,我们制作音乐会已经有了经验,而制作大型的音乐剧和音乐会,我们也期待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事实上,随着上海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除了节目创作和演出人才,行业各个环节的人才,都将迎来“用人高峰”,东艺、音乐厅、文化广场这些市场的“头部”剧院,都在积极输出管理经验。

    无论是哪个环节,归根结底,还是要人才。在上海文创“50条”中,上海对于人才的政策,也是高规格的。其中包括,对国内外知名演艺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演艺界名人、名家、名角等创业、户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申请人才公寓等各方面给予便利;探索研究将演艺产业重点专业纳入市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目录,享受居住证加分等政策;继续推进“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推星计划”、“海漂”关爱行动和“强基工程”,扶持青年文艺人才;发挥文教结合平台的政策作用,在编导、表演、剧场运营、产业经营等重点领域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发挥上海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加强演艺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可以说,在人才的挖掘、培养和储备上,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网络,而这些,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进程中,也必将发挥出隐形却巨大的作用。

    [数据]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全市共有各类演出主体1669家。其中,持证剧场和演艺空间145家,文艺表演团体285家,演出经纪机构1239家。

    2016年,全市剧场共举办戏剧、音乐会、演唱会、舞蹈、曲艺等各类演出16000多场,观众1000万人次以上,演出票房约15亿元。中心城区50家专剧场共举办营业性演出8862场,观众达592万人次,剧场实现演出收入逾9.9亿元,其中剧场票房收入逾8.3亿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