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海纳百川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让艺术家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
  • 海纳百川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让艺术家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

    时间:2017-12-18 16:41:24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彦

    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平台上,来自立陶宛的舞蹈节分别与英国和法国的两支舞团互送秋波。三个国家的演艺经纪人在上海握手,连声说“惊喜”、“稀罕”。这背后的大数据是2017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五天的收获:国内的演艺节目达成“走出去”意向223项、境外节目“引进来”意向154项、国内外创投项目意向36个。因为上海演艺市场声誉渐隆,所以近悦远来。来的人多了,交易剧目的品质连年提升了,平台的威望自然节节攀升,稀罕事渐渐不稀罕,惊喜和收获成为日常。

    从独此一家到秀木成林―――相似的风景出现在上海演艺的多个剖面。

    大型交响合唱《启航》有段佳话,90后音乐家龚天鹏回望革命先辈的初心,传承民族血液里的红色基因,从党的诞生地出发,传递艺术上的“启航”原动力,这在上海不是孤例。

    上海原创舞剧《朱》下个月就要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了,而“她”只是2018年振翅欲飞的“头鸟”,明年飞向海外的上海优秀剧目并非个案。

    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阿依达》才被“秒杀”不久,同样由两家携手的《图兰朵》一开票又告售罄。

    “激励创作、鼓励演出、繁荣市场”,日前发布的文创“50条”纳入这些词条,就是在把小概率变为大概率。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上海演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向世界呈现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必不可少;而着力提升上海城市的艺术浓度,让人民群众从越来越密集的“首演”、家门口的剧场中收获满满的幸福,同样紧要。

    提升创作演出能力

    扶持艺术精品不分“国有”还是“民营”,名家还是新人;以重大节展为“出人出戏”铺路搭台有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上海共有各类演出主体1669家。其中持证剧场和演艺空间145家,文艺表演团体285家,演出经纪机构1239家。2016年,上海剧场共举办各类演出16000多场,观众1000万人次以上,演出票房约15亿元。简单对比即可发现,上海有18家国有文艺院团,还有无数“高手”在民间。

    所以,文创“50条”里,无论是从扶持、鼓励创作艺术精品的方面,还是合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层面,都强调企业主体不分大小、不分国有还是民营。

    其实在新政出台前,上海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已连年加大力度。

    2011年起,上海市对民营院团设立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在演出场租、专家座谈、展演活动、创作排演等方面进行扶持。2016年专项资金加码到800万元。今年上半年,部分民营院团的优秀剧目第一次登上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配送菜单,不少高校通过这一途径看见了田耘社赵松涛的相声剧《子曰》。不久前,上海还以展演的方式,把沪剧《绿岛情歌》、话剧《永远的尹雪艳》、话剧《汇贤坊》、儿童剧《新葫芦兄弟》以及音乐剧《致命咖啡》等民营院团的优秀剧目,送上北京的舞台。

    扶持艺术精品,不问出处,也不论资历。文创“50条”把鼓励“扶青计划”“新人新作”,摆到了与鼓励名团名家在上海首演同样重要的位置。

    有句话流传甚广,上海四季有“四节”。其中,春天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和秋末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都是对青年艺术家青眼有加的节展平台。

    龚天鹏是极典型的例子。这位年轻的钢琴家2014年转行作曲,落户上海爱乐乐团,当年即获得艺术节“扶青计划”的支持。今年的“上海之春”为他举办了首场个人作曲专场音乐会,今年艺术节上他因《启航》而成历届开幕作品里最年轻的创作者。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裁王隽有个形象的比喻:“艺术节像金字塔,既有塔尖那些中外名团的经典佳作,也有向塔尖输送力量的青年板块,更有庞大的‘艺术天空’‘艺术教育’等公益板块。如此,才是‘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

    优化演艺设施布局

    重点支持八个演艺集聚;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思想发动机”里汲取营养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一侧,宝山长滩音乐厅即将打下第一根桩;在它身后,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刚开门揖客;宝山区文化馆将以宝山文化艺术中心的身姿全新亮相―――这只是发生在黄浦江岸线上的一小点改变。近几年,上海新建、改建的重大文化设施随城市的水系来到市民身边。

    乍一看,有些场馆未必属于狭义上的演艺设施,甚至也不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衡量一座城市是不是国际文化大都市,有时可以去她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里瞧瞧。”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说,“一座城市的人文氛围,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如何从艺术机构里获得思想。”

    故而,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设施被誉为“思想发动机”,是能够激发人们创意灵感的空间载体。

    随着文创“50条”出台,一张功能定位更明晰的演艺设施布局浮现了出来。按政策规划,上海将重点支持八个演艺集聚区建设: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以奉贤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青浦虹桥百老汇剧场群等为重点的郊区剧场;徐汇滨江剧场群;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现代戏剧谷剧场群;复兴路汾阳路音乐街;四川北路剧场群;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它们中,有些是为了改善上海演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有些则在音乐、戏剧、旅游娱乐等各方面有所专攻。值得一提的,是徐汇滨江剧场群,新建的“上海梦中心”六个剧场,将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缔结合作关系。谁能说,未来的上海西岸不会是新崛起的百老汇或者西区呢。

    “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剧场、剧院是承载的空间,我们还将通过合理利用存量用地、推广‘艺术商圈’等方式,让市民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气息里。”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吴孝明告诉记者,鼓励演艺资源走进商业综合体,推广“艺术商圈”,将是市文广局和市商委下一步继续做强的品牌,“这既是文化资源精准配送、公益惠民的举措,也是支持实体经济,为‘上海购物’提供文化支撑的一着棋。”

    自2016年11月“艺术商圈”在黄浦区试行以来,京剧名家严庆谷曾为高冷范的大商场带去了高人气,上海油画雕塑院的部分展品为浦东国际机场即将启程的旅客留下一抹属于中国的浓郁色彩。未来,“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部分作品,也计划进商场、进机场。

    培育优秀演艺市场主体

    从继续深化“一团一策”改革,到支持鼓励各类演出经纪机构,打造演艺生态全产业链文创“50条”出台的背后,是上海各项工作中的对标意识。那么对标著名的全球城市,上海在演艺产业上还将往哪儿发力?

    新政中特别标注了“培育优秀演艺市场主体”。首先就是继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分类改革,增强国有文艺院团的市场竞争力。

    不久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东方之韵”进京演出。有北京的评论家称赞,“不光让观众欣赏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剧种、剧作及名家,还在剧目创作、传承发展及演出市场的开拓上给予了启示”。“东方之韵”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组织旗下院团展演剧目的文化品牌。去年进京全是新剧目,让首都观众尝鲜。今年搬出了几块“压舱石”:上海沪剧院《雷雨》、上海昆剧团《长生殿》、上海京剧院《曹操与杨修》,享誉京城。评论家龚和德称赞说,《长生殿》原著繁长难演,上海昆剧团以精选加工的四本连演,把钗盒情缘与唐室盛衰结合起来,重新激活了它的生命力。

    同样是在创新、品格与匠心上各有进益,继《朱》之后,上海歌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杂技团、上海芭蕾舞团等,都将在明年带着优秀作品闪耀世界的舞台。凡此种种都指向一个事实,“出人、出戏、出影响力”的“一团一策”改革,有着显著的阶段成果。

    如何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上海呼唤更多有实力有眼界的演出经纪机构。”荣跃明说,“好的经纪可以充分整合、调动资源,让艺术家不必操心演出营销的事,也让剧院不必担心场地空置。多演、常演,剧目才有不竭的生命力,艺术才会在舞台的打磨中至臻至精。”同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于秀芬透露,上海将建设一批具备演出要素交易功能的演艺交易市场,鼓励举办剧目版权、场馆剧院、设施设备和服装化妆道具等演艺要素的交易会,布局更为权威透明的票务平台,打造一条演艺产业的全产业链。

    有了演艺全生态,未来,“到上海看戏去”,将是多么吸引人的问候。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