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曾经有份德文报纸《上海周报》你知道吗?
  • 上海曾经有份德文报纸《上海周报》你知道吗?

    时间:2017-12-13 16:28:36  来源:东方网  作者:熊芳雨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2月12日报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最终成果发布会今天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现场还进行了《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一书的首发。记者从会上获悉,上海虹口犹太难民史料“申遗”工作仍在进行相关论证。

    上图陈超馆长(左)接受潘光教授研究成果的捐赠

    “二战”期间,中国成为了被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人的避难地。与欧美一些国家将犹太难民安置在庇护所、拉美一些国家安排犹太难民从事农矿业不同,来华犹太难民基本都来到了中国的大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开放型的,具有政治上的包容性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如上海、香港、天津、哈尔滨、大连等城市。从1931年到1945年,先后有3万左右犹太难民来到中国避难,其中上海接纳了超过2.5万人。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暨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首席专家潘光介绍说,犹太难民群体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这批来自德、奥、波等国的犹太难民中,有众多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教师、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等,以及各行业的技术工人,这是他们能在困难中互助自立的有利条件。“难民中的医生就有200余人,他们自己建立了难民医院;而教师们也继续组织难民的子女们学习;难民中的记者和编辑自己办起了报纸杂志,在当时有影响力的如《上海周报》,是德文周报,主要报道世界政治新闻。”

    “长城、故宫是物质遗产,京剧、沪剧是非物质遗产,而人脑海里的记忆是记忆遗产。自2011年3月正式开题以来,我们争分夺秒地采访了仍然健在的前犹太难民及其后裔,抢救了一批口述和文字记忆。”潘光告诉记者,上海虹口犹太难民史料已启动“申遗”相关论证,计划今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加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如今上海已经有了犹太难民纪念碑、也建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关于这个题材的论文、著作、小说、电影、戏剧和展览会不断涌现。而在建国初期,其实很少人知道上海这一“善举”。潘光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研究,那时候一点资料都没有。在虹口采访老居民,他们知道犹太人在附近住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来,这是一个盲区。”

    潘光表示,现在中国犹太难民史研究,从盲区逐步发展为热点,并推向社会、推向国际。“你讲中国故事,没有自己的观点,那就拿不到国际话语权”,潘光说,通过出版双语书籍、参加国际论坛、拍成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已经成功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国故事”、“上海情结”推到国际舞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