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这550多幅上海老水彩,每一幅都是我们爱上海的理由
  • 这550多幅上海老水彩,每一幅都是我们爱上海的理由

    时间:2017-12-09 16:04:05  来源:新民网  作者:乐梦融

    原标题:这550多幅上海老水彩,每一幅都是我们爱上海的理由

    #灯箱.jpg

    图说:特展灯箱 主办方供图

    如果把油画比喻成交响乐,那么水彩画就是小夜曲。曾经盛极一时的水彩画隐于中国美术圈视野,业内也几乎遗忘,上海曾是我国水彩画的发祥之地。本周起,550多幅淡出人们视线将近20年的上海老水彩在泓盛空间重新露脸,全部出自6位水彩画的一线画家。

    上海:中国水彩发祥地

    “20世纪名家艺术系列特展――李泳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大约汇聚了550幅前辈艺术家的经典水彩油画佳作。这些作品集结了前辈艺术家的毕生精华,来源有序,资料齐全,精彩纷呈。

    #前排左起:樊明体、潘思同、邵靓云、李�森、张充仁、钱延康。后排左起:沈绍伦、张英洪、陈希旦、哈定、雷雨、李宗孝。.jpg

    图说:(前排左起)樊明体、潘思同、邵靓云、李泳森、张充仁、钱延康,(后排左起)沈绍伦、张英洪、陈希旦、哈定、雷雨、李宗孝 主办方供图

    上海是我国水彩画发祥之地,人才荟萃。早一代水彩画界有徐永清、李泳森、张充仁等名家。上世纪60年代后,还涌现出了潘思同、樊明体、哈定等水彩画家。上世纪70年代后期,水彩画作为画种中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夜曲”,站在了上海美术复苏的最前沿,徐汇区美术馆率先在1978年举办水彩画展,集刘海粟、朱屺瞻、关良、李泳森、樊明体、潘思同诸位大家和后起之秀作品于一堂,震动水彩画界。在李泳森的倡议下,成立了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但在1994年,第六届上海水彩研究会成为了这个“水彩之家”的尾声。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水彩名家30年间在主流报纸上露脸次数,总共不超过50次,在2010年后更是销声匿迹了。

    #李�森 《上海中山公园樱花》 水彩 纸本 1960年代 36.3×26.1cm.jpg

    图说:李泳森 《上海中山公园樱花》 水彩 纸本 1960年代 36.3×26.1cm

    水彩:爱上海的理由

    水彩画像小夜曲的比喻恰如其分,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就像没有门槛的欣赏指南,不需要说明导览,让艺术爱好者好好陶醉一番了,看得懂,而且有很大的共鸣。

    这些老名头,在当年都是炙手可热的大名头。因为他们最爱表现的对象就是上海风光。远眺的天际线、外滩风光,苏州河畔的荡桨小舟,都市街景等,能带着观众穿越历史,回到让人流连的半个多世纪前的风光里去。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水彩画家的真实表达,是50年前的“爱上海的理由”。

    #陆敏荪 《小红楼》 油彩 画布 45×59.2cm.jpg

    图说:陆敏荪 《小红楼》 油彩 画布 45×59.2cm

    李泳森习惯于留空填色,一次到位,避免形体之间颜色的接触碰撞,在执着于素描关系时,努力提高色彩的效果。总的说来,他的水彩画萧疏简淡,有如桃花图,属于逸品。

    #李�森 《工厂工地上海上钢一厂》 水彩 纸本 38×58cm.jpg

    图说:李泳森 《工厂工地上海上钢一厂》 水彩 纸本 38×58cm

    冉熙其水彩用笔简捷、长于湿画,水分掌握得恰到好处,深谙传统水墨和现代水彩的笔色妙处。所画作品多表现以上海城市为主体的,融于阴晴雨雾四时气氛的都市景观,如外滩远眺、码头海滩、郊区古镇、浦江苏河、公园街道,以及南京路等。

    #冉熙 《黄浦公园》 水彩 纸本 1950年 39×54cm.jpg

    图说:冉熙 《黄浦公园》 水彩 纸本 1950年 39×54cm

    #冉熙 《早晨的国际饭店》 水彩 纸本 1963年 27.0×35.5cm.jpg

    图说:冉熙 《早晨的国际饭店》 水彩 纸本 1963年

    樊明体的水彩画可以表现广泛题材。风景画居多是因为画家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极深,他道出了当时水彩画崛起和风景画受欢迎的原因。樊明体熟悉干、湿、刮、擦、洗等技法,卓越的造型能力使他处理点景人物时得心应手,个个点到即活、栩栩如生,在捕捉鸟瞰场面的大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樊明体 《外滩苏州河畔》 水彩 纸本 1979年 33.5×103.5cm.jpg

    图说:樊明体 《外滩苏州河畔》 水彩 纸本 1979年 33.5×103.5cm

    上拍:画得不错 名头不大 前景如何?

    此次展出这些作品是源于机缘巧合。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的牵线之下,从六位艺术家的后代和家属手里,“挖”出了这批压在箱底的作品。水彩作品因为各类原因,很少被国家美术馆和大型私人美术馆收藏,大规模的展出机会就更加罕有。

    客观原因造成了今天的美术画界不再热衷水彩发展的局面。和早一代水彩画家的去向和待遇并不理想也有关联,和国画油画等人才输送专业渠道相比(张充仁和哈定在油画雕塑方面的成绩,让他们可在油雕院任职),多数专职水彩画家集中在非美术对口的高校、中学任职,成为了“个体户”――在国内的主流艺术界缺少席位,就少了为水彩鼓与呼的发声机会。

    #沈绍伦 《十字街口》 水彩 纸本 44×53.3cm.jpg

    图说:沈绍伦 《十字街口》 水彩 纸本 44×53.3cm

    #沈绍伦 《泳池》 水彩 纸本 18×25.8cm.jpg

    图说:沈绍伦 《泳池》 水彩 纸本 18×25.8cm

    为这批从未定价的零市场作品标价并整体展出并上拍,是冒了一些风险。从情感上和艺术运作的道理上,画作有真实来源、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全是生货也不乏精品,是有理由冲一冲价格新高,但冰冻三尺的水彩画完全投入市场,即便是几千至1万加左右的洼地价格,还在担心市场的接受度。一张相当不错的水彩艺术品,价格只能和一部新手机相提并论,这让人感到惋惜又无奈。

    #王碧梧 《紫薇花》 水彩 纸本 1982年 45×64.6cm.jpg

    图说:王碧梧 《紫薇花》 水彩 纸本 1982年 45×64.6cm

    水彩淡出艺术主流的视线太久了,回归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参观完毕的博物馆人士、艺术圈同仁以及拍卖界人士都认为,此次抢救性的挖掘是为上海的艺术历史跨出了一步,相信以上海为主题的名家水彩的价值,有望被重新认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