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黄浦区:“难的不是技术,是协调工作”
  • 黄浦区:“难的不是技术,是协调工作”

    时间:2017-11-22 15:36:4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西成里门头外立面数次改造粉刷后颜色偏亮,早已看不出原有历史建筑本色(左图),微更新做减法后才还原了历史风貌(右图)。 (资料)

      灰色水沙石墙、黑色大门,和深红色的窗棂、褐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对比。远远望去,石库门里弄风貌整齐划一;细细看来,沿街建筑的石墙花纹精美,精致优雅……这是黄浦区西成里微更新后的模样。

      今年10月底,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西成里微更新主体部分完成,往日风貌再度回归。在5个多月的更新过程中,小区居民像往常一样生活在这里。作为黄浦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规模较大的石库门里弄住宅保护与微更新实践示范区,西成里有何经验值得推广?

      “更新微小”仍需居民理解

      住宅保护和微更新不是造房子,不动建筑结构,不大拆大建。可是在不到300米长、5米宽的里弄保护和微更新,是个巨大挑战。“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协调工作。”当问到微更新工程的顺序,设计方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主创设计师薛鸣华坦言,路面更新、立面更新、门窗修复几乎穿插着进行。尤其是路面更新,原来的水泥路面多处老化,需要更换,但这又是居民每天出行的必经之处。路面更新只能逐步推进,保证交通顺畅。微更新虽然“微小”,在施工过程中难免有粉尘等影响,需要街道和居委会出面挨家挨户协调,大多数居民都表示理解和包容。

      “西成里的特色是石库门建筑,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代表,应该让它以良好的状态延续下去。”薛鸣华说,在淮海街道提出微更新的时候,有个别居民反对,认为影响自己的生活。但微更新之后,却得到居民大力支持,随着景观功能整体提升,居民住得更舒心了。

      “一减一增”道路景观和谐

      从2009年起,西成里进行多次修缮。“历次改造中,居住房屋内部设施得以改善,但每家每户也根据需要增加空调、搭建雨篷、置换门窗,这些自发性改造缺少统一要求,设置凌乱,对小区整体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薛鸣华说,建筑师要研究居民生活改善后,整条弄堂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微更新,让住在里面的人更有“面子”?

      微更新与以往的功能性改造不同。比如,有的建筑在功能性改造中增设马桶等设施,导致墙面多出一些管线。需要通过微更新手法,结合整体环境和建筑特质,将管线用景观和绿化进行遮挡或埋入地下。不止是管线问题,旧里弄的整体景观协调性同样重要。原来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卫生设施、门卫等,都依据风貌元素进行整体更新,使原有的环境破坏因素变成独特风景。

      “历史风貌道路应通过‘一减一增’原则,即降低店招店牌显示度、增加建筑风貌显示度,形成整体风貌街区道路景观的和谐多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建筑学系教授王林表示,风貌保护街坊的管理会更加精细化,既要保持风貌的协调性又要保证生活的多元性,如何兼顾二者是在做保护与微更新时最需要把握的。

      “修旧如旧”弄堂风貌恢复

      西成里大部分建筑是保留历史建筑,历史价值不如优秀历史建筑。不过设计师还是以保护为前提进行微更新,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和原结构,采用“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手法让石库门恢复风貌。

      西成里大部分里弄建筑门头都经过数次改造粉刷,颜色和材质已不是最初的样子,外墙也被涂上颜色偏亮的涂层材质,早已看不出原有历史建筑本色。设计师在微更新中做减法,不是再次刷新涂料,而是进行精细化的清洗,将门头、外墙的历次粉刷清洗,直到恢复本色,通过科学修缮工艺,最大限度还原建筑立面、门头的历史风貌。还有一些设计兼具风貌和现代化功能,如石库门建筑都采用黑漆木门,与历史样式一致,同时又拥有黄铜门把和电子锁的现代功能。

      “黄浦衡复风貌区的西成里保护与微更新项目,是政府、居民、设计师三者共同努力下的良好实践探索。”王林说,如何实现石库门里弄的居民生活由表及里的整体提升,将是上海今后造福百姓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她认为,微更新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修旧如旧,对石库门外观进行风貌恢复;对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进行风貌美化;对沿街商业空间进行风貌提升。(解放日报记者 戚颖璞)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