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北京新闻 > 京腔微电影 讲述胡同往事
  • 京腔微电影 讲述胡同往事

    时间:2021-08-14 20:05:41  来源:  作者:

    什刹海附近的胡同里,踩好点儿的方喆开始给演员说戏。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走在什刹海附近的胡同里,保不齐会碰上一支正拍胡同的微电影团队。团队的名字叫“鼓楼人艺”,创始人是一个1987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儿,叫方喆。

    方喆就出生在什刹海边上的胡同里。2014年,他拿起摄像机,拉来相熟的邻居、朋友,组建“鼓楼人艺”微电影团队,用最熟悉的北京话讲述胡同往事。

    怎么想起拍胡同?方喆说,他想留住一段记忆。

    2008年前后,方喆还在幼儿园当音乐老师,身边有很多外教朋友。这些外教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拍成视频发在网上,很受欢迎。方喆也想试试,他用北京话拍了一段《卖碗》放到网上,没想到火了!很多人对他的一口京片子十分感兴趣。

    方喆还发现,平常给孩子们讲老北京文化,他们都不太听得进去,可一说给他们拍视频,孩子们就都兴奋起来。于是,方喆在幼儿园里带着孩子们又拍了几段北京话短视频。看着孩子们,他更加怀念小时候的北京胡同。

    “有热情,不闹腾。放学回家走到胡同口,邻居大妈喊你,‘到我们家吃饭去吧!’人和人之间就这么近。”方喆回忆着,一脸幸福,“那时候一路上踢足球、听鸽哨声,在胡同里玩透了才回家,不像现在的孩子,都着急忙慌地回家写作业。”

    方喆一张嘴,还是特别北京的口音,他特听不惯那些时髦的用语。比如现在年轻人道歉都爱说:“Sorry”,方喆就觉得特别扭,他只说:“对不住了您呐。”

    2014年,辞职后的方喆成立了“鼓楼人艺”微电影团队,就为留住记忆里的胡同时光。

    “影壁”发音读“影背”;炒肝儿是“喝”的,不是拿筷子夹肝儿夹肥肠那么吃的;拔根儿的叶柄得踩在鞋子里,这叫“沤老根儿”……2014年以来,方喆陆陆续续拍了50多部微电影,有北京方言系列、旗人系列、传承系列等,不少北京孩子的童年记忆都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方喆的学生李春晓和李春晓的女同学张欣铭,成了“鼓楼人艺”微电影的“御用演员”。最有意思的是律师崔淼,在演讲比赛中听了同为选手的方喆讲自己拍摄微电影的故事,也来给方喆当演员,这个山东姑娘因此学起了北京话,现在说得足以以假乱真。

    方喆拍摄北京方言微电影,还吸引了政府部门的注意。2018年前后,他成为西城区的百姓宣讲员,结合各种主题,讲北京方言,讲胡同往事。方喆还受到邀请,成为北京阅读季的主持人。

    方喆的微电影戳中了一些老北京居民的心。他们有的从通州坐车到地安门的燕翅楼来,就为看方喆放微电影,听方喆那熟悉的胡同方言。“就是天上下刀子,我顶着案板也得来捧场。”有一天下着大雪,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冒雪来听方喆讲微电影,她的话让方喆特别感动。

    影响力大了,方喆觉得自己的责任也更大了。如果说以前拍微电影只是一种兴趣,现在则变成了责任。他的拍摄范围也不局限在鼓楼周边地区,而是拓展到东、西城更多的胡同里。

    “现在了解胡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希望我能做点什么,把以胡同为代表的京味儿文化、老城文化传承下去。”方喆说。

    什刹海附近的胡同里,踩好点儿的方喆开始给演员说戏。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走在什刹海附近的胡同里,保不齐会碰上一支正拍胡同的微电影团队。团队的名字叫“鼓楼人艺”,创始人是一个1987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儿,叫方喆。

    方喆就出生在什刹海边上的胡同里。2014年,他拿起摄像机,拉来相熟的邻居、朋友,组建“鼓楼人艺”微电影团队,用最熟悉的北京话讲述胡同往事。

    怎么想起拍胡同?方喆说,他想留住一段记忆。

    2008年前后,方喆还在幼儿园当音乐老师,身边有很多外教朋友。这些外教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拍成视频发在网上,很受欢迎。方喆也想试试,他用北京话拍了一段《卖碗》放到网上,没想到火了!很多人对他的一口京片子十分感兴趣。

    方喆还发现,平常给孩子们讲老北京文化,他们都不太听得进去,可一说给他们拍视频,孩子们就都兴奋起来。于是,方喆在幼儿园里带着孩子们又拍了几段北京话短视频。看着孩子们,他更加怀念小时候的北京胡同。

    “有热情,不闹腾。放学回家走到胡同口,邻居大妈喊你,‘到我们家吃饭去吧!’人和人之间就这么近。”方喆回忆着,一脸幸福,“那时候一路上踢足球、听鸽哨声,在胡同里玩透了才回家,不像现在的孩子,都着急忙慌地回家写作业。”

    方喆一张嘴,还是特别北京的口音,他特听不惯那些时髦的用语。比如现在年轻人道歉都爱说:“Sorry”,方喆就觉得特别扭,他只说:“对不住了您呐。”

    2014年,辞职后的方喆成立了“鼓楼人艺”微电影团队,就为留住记忆里的胡同时光。

    “影壁”发音读“影背”;炒肝儿是“喝”的,不是拿筷子夹肝儿夹肥肠那么吃的;拔根儿的叶柄得踩在鞋子里,这叫“沤老根儿”……2014年以来,方喆陆陆续续拍了50多部微电影,有北京方言系列、旗人系列、传承系列等,不少北京孩子的童年记忆都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方喆的学生李春晓和李春晓的女同学张欣铭,成了“鼓楼人艺”微电影的“御用演员”。最有意思的是律师崔淼,在演讲比赛中听了同为选手的方喆讲自己拍摄微电影的故事,也来给方喆当演员,这个山东姑娘因此学起了北京话,现在说得足以以假乱真。

    方喆拍摄北京方言微电影,还吸引了政府部门的注意。2018年前后,他成为西城区的百姓宣讲员,结合各种主题,讲北京方言,讲胡同往事。方喆还受到邀请,成为北京阅读季的主持人。

    方喆的微电影戳中了一些老北京居民的心。他们有的从通州坐车到地安门的燕翅楼来,就为看方喆放微电影,听方喆那熟悉的胡同方言。“就是天上下刀子,我顶着案板也得来捧场。”有一天下着大雪,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冒雪来听方喆讲微电影,她的话让方喆特别感动。

    影响力大了,方喆觉得自己的责任也更大了。如果说以前拍微电影只是一种兴趣,现在则变成了责任。他的拍摄范围也不局限在鼓楼周边地区,而是拓展到东、西城更多的胡同里。

    “现在了解胡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希望我能做点什么,把以胡同为代表的京味儿文化、老城文化传承下去。”方喆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