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北京新闻 > 北京22家市属医院“组团式”援藏 两年创建一座三甲医院
  • 北京22家市属医院“组团式”援藏 两年创建一座三甲医院

    时间:2017-09-27 15:04:00  来源:千龙网  作者:

    2015年8月,从北京市属大医院遴选出来的15名医生来到了雪域高原上的拉萨市人民医院,他们是北京“组团式”援藏的首批医生。两年多来,三批48人次援藏医疗人才有序轮换,压茬交接。经过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生和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2017年8月2日,拉萨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一批批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生在稀薄的氧气中,用可贵的精神和精湛的医技,为藏族同胞带来健康。

    北京医务人员两年来了48人次

    清晨,雪域高原的晴空下,于亚滨骑着自行车从驻地出发了,目的地是5公里外的拉萨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北京市卫计委组成首批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工作,于亚滨是这支医疗队的队长。两年多过去了,三批48人次医务人员在这里交接值守,队长于亚滨将在拉萨坚守三年。在拉萨工作久了,于亚滨已经把雪域高原当成了自己的家,她会习惯性地说“我们拉萨”。于亚滨的北京同事经常在朋友圈晒蓝天,每当看到北京的蓝天,于亚滨都会骄傲地说:“你看我们拉萨的蓝天,又高又蓝!”

    蓝天白云,圣湖碧水,西藏的山山水水自然得那么纯粹,这里的人们也质朴而单纯。2015年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后,于亚滨发现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就像西藏的蓝天一样简单。但是一家大型医院的运转离不开健全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于是,她带领援藏队员和当地医务人员相继修订完善了医院的行政、医疗、护理、应急等方面规章制度330余项,共印刷7个分册,字数达到110万字;编写了拉萨市人民医院有史以来第一稿《诊疗规范》,文字量高达140万字;他们还出台了《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办公会制度》,从2016年10月开始,召开院长办公会35次,决策事项近500项。

    现在,每个工作日上午走进拉萨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就会遇到就诊小高峰。“两年多前,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只有300多人次;现在高峰日的门诊量会超过1000人次。”这两年多来,拉萨市人民医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医院新设立了重症监护室,建成了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血液透析室,开放了高压氧舱,儿科引进了最先进的气管镜设备,治疗室外的气管异物标本展示柜里,摆放着从不同患儿的气道里取出来的各种气管异物……

    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航是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来到拉萨时,现在颇受患者认可的血液透析室还是个“大工地”。她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援藏护士常文静一起看图纸、下工地。有一次,她走在刚刚建好的透析室里,一块砖头从天而降,幸好没有砸到她。今年夏天,刘航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北京,常文静则继续留守在拉萨,培训当地的护士。血透室开诊以来,不少长期在其他医院透析的老病号转了过来。藏族小伙洛桑告诉记者,他的妈妈因为尿毒症需要常年透析,原来他要陪着妈妈坐公交车到更远的医院,冬天拉萨天气寒冷,妈妈一旦感冒就非常麻烦。现在,家门口的透析室建好了,需要透析时,洛桑就陪着妈妈从家里走过来。而且拉萨市人民医院透析室的水处理设备是目前最先进的,在这里透析过的患者评价就是两个字:舒服。

    今年4月7日,拉萨市人民医院的高压氧舱正式启用了。高原适应不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高原反应,是高原的特色病种,高压氧舱治疗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说来也巧,高压氧舱开放后,第一位进舱治疗的患者刚好是一位北京患者:这位70多岁的阿姨是从北京来西藏旅游的,因为高原适应不全导致肺水肿。“我们眼看着她坐在轮椅上进来,又眼看着她治疗后自己走了出来。”神奇的高压氧舱目前已经为近400位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六成都是高原适应不全的患者。

    与两年前相比,拉萨市人民医院填补了很多空白,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医疗水平比以前明显提高。两年来,北京市属22家大医院相继派出专家到这里举办学术会议,请进来的专家已超过120人次。拉萨市人民医院的中层管理人员还专门到北京友谊医院进行“组团式”跟岗培训。

    最放心不下家里的老老少少

    来到拉萨支援的医疗队员,多数都是中年人。年轻人在拉萨工作,可以感受到飞扬的青春,但中年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却要克服重重困难。于亚滨是在2015年8月17日晚接到通知:准备出发。医疗队出发的时间是8月19日——此时,距离出发时间不到48小时。这一天时间,她要完成体检、工作交接、家里的生活安排、跟老人解释说明……

    来到拉萨,所有的援藏医疗队员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克服高原自然环境对身体的影响。拉萨市海拔3650米,气压低,氧气稀薄,气候干燥,日照强烈。低气压、低氧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共有18名医务人员在值守,他们中有10个人都变成了高血压患者。北京友谊医院是“组团式”援藏的核心医院,医院理事长辛有清患有哮喘,不适合上高原。但为了三甲评审,他专门到拉萨,没想到刚到高原就晕倒了,吓坏了同事们,“好在后来又缓过来了。”高原上的困难都能克服,让医疗队员最牵挂的还是家人,而家人无条件地支持让他们既感动又感伤。北京佑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莉莉来拉萨市人民医院担任护理部主任一年多,医院的护士队伍就呈现出新的面貌,从10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去年,她的儿子上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儿子和她关系最好,特别舍不得妈妈到西藏。有一次,她在朋友圈发了张拉萨寒冷的照片,几天后,她就收到了一箱“暖宝宝”,那是青春期的儿子偷偷寄过来的。在拉萨一年多里,张莉莉因为高原反应,每天凌晨4点才能入睡。今年7月,张莉莉又接到了延长援藏一年的任务,儿子非常不高兴,张莉莉说,“我知道,他是担心我的身体。”今年春节休假期间,张莉莉回到北京,她才发现父母两人都卧病在床,为了不影响她工作,老两口没告诉她。

    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生李家谋,女儿在北京做手术,自己则在雪域高原的手术台上为患者做手术,不能照顾女儿;北京友谊医院的邓明卓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10岁的儿子在北京因为做实验炸伤了手指,同为医生的妻子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直到儿子手术当天,才告诉他儿子的病情;北京安贞医院的医生李晓锋刚领结婚证12天,还没来得及办婚礼就奔赴拉萨援藏,新婚的妻子在机场送行时哭红了眼睛,李大夫劝妻子:“哭啥,我又不是去修长城。”

    “北京经验”将在更多医院推广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方来英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中组部首倡并与国家卫计委组织指导的新的卫生援藏方式,是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兴边富民战略决策的重点任务,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目标是“两降一升三不出”,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提升人均期望寿命,到2020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组团式”援藏,确定北京等7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7个地市人民医院。

    北京市对口支援的拉萨市人民医院,不仅是拉萨市属的唯一综合医院,而且是自治区“大病不出藏”的兜底医院之一。必须采取超常措施,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此,北京与拉萨市共同商定用2年时间将拉萨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这是第一次直接以国家标准确定援助目标,使援助目标集成化、标准化、系统化,任务可考核,效果可持续,将援助实效定位于提高当地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由输血转变为造血。

    北京市卫计委动员了所有市属医院参与此项任务,确定北京友谊医院为主责单位,牵头组织实施,形成了树状结构的援助机制。北京22家市属医院构成发达的根系,北京的人才和技术及管理等各方面的营养源源不断输送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的意义,不只在医院本身的进步,还在于通过创新援助的内涵和组织方式,形成一整套“组团式”工作方法和机制,对今后帮助其他受援医院快速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目前,已逐步在援助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医院、当雄县医院和尼木县医院推广,预期将通过等级医院的创建,极大提高各受援医院的综合能力,为当地群众就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如期实现卫生扶贫攻坚目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