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股票大盘 > 雪上加霜的香港IPO市场 基石投资者的劫数
  • 雪上加霜的香港IPO市场 基石投资者的劫数

    时间:2016-11-03 08:25:37  来源:  作者:
    寒冬未至,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美国大选的变数、美元加息临近的脚步以及央行为防资本外流而不断出台的一系列招数,投资者分明感受到屡屡寒意,而对这股寒意最敏感的首先便是人民币汇率了。

    下图是近段时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涨代表人民币贬值。可以看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很显著。

    <
    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因为人民币贬值尚未到位。当然,央行不会坐视不管,人民币的迅速贬值于己于人都不利,因此,为堵截资金外流,央行今年已频频出招,多方面严打跨境资金“违规”逃出,包括叫停内地人民币代理行向境外人民币参与行提供跨境融资、暂停机构申请新的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业务,及限制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

    堵截资金外流,央行开始打香港IPO市场的“主意”

    虽然多管齐下,然而近期人民币的快速贬值,还是让央行如坐针毡。继银联上周六起禁止内地人无限刷“银联卡”来港投保后,央行开始直接干预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IPO市场了,并且“双管齐下”:

    其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已通知境内投资者,如计划大额认购香港上市新股,需要提交申请,但不保证一定获批出资金来港,暂时不清楚审批准则。也就是说,以后所有内地财团如欲作香港新股基石投资者,需要向外汇管理局申请及批准,而以往对于认购新股的内地资金,技术上都须获得外管局“开绿灯”。

    其二:据悉,香港证监会近期或将启动中资券商IPO业务专项检查,在IPO业务核查上,香港与内地证券监管部门有望联动。

    限制内资参与港股基石投资加上两地监管部门联动检查IPO业务,很明显,央行为堵截资金外流,已经开始打港股IPO市场的“主意”了。

    香港IPO市场:基石投资者的摇篮还是陷阱?

    据智通财经了解,作为香港独特的基石投资者制度,是从2005年开始的。本意是IPO公司没有过往业绩,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所依靠的就是Reds或者HKPO招股书,可以考虑的时间也很短。引入基石投资者,就可以给市场一个相对有公信力的参考,通俗讲,就是告诉市场,连这么牛的人物都进入了,这公司应该信得过。

    所谓基石投资,就是在IPO时,有一个或者几个投资者提前和发行人签订认购协议,以IPO价格(无论最后项目定价在什么价位,签订协议时是未知的)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且按照联交所规定,基石投资者有六个月锁定期,在锁定期中止前不可出售所持股票。

    基石投资制度的本意是引入具有公信力的投资者,这样其他投资者也会开始关注,更利于股票的发行承销,也有利于企业成功IPO融资。然而,这一制度也导致香港IPO日益依赖基石投资者,IPO定价虚高等问题。从最初基石投资者占比10―20%的比重到现在的50―60%,更甚者高达80―90%。

    下图为今年上市部分国企股基石投资者比重:

    <
    今年以来,基石投资者在香港新股发行中占了超过一半比重。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二级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所谓的基石投资者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互相“帮衬”的兄弟,甚至是集团公司自己人,所以并不介意IPO定价过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案例证明:港股IPO上市,价格稳定期过后便迅速下跌,即所谓的“上市跌一半”。联想控股IPO价格43元,目前股价仅19元;前段时间上市的邮储银行也是在价格稳定期过后便迅速下跌。

    因此,参与港股新股投资可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掉进“基石投资者的陷阱”。数据显示:今年发行的新股,上市至今,有29家收益率为负,破发率57%;全部51家主板的平均收益率为23%,如果扣除宏安地产(01243.HK)的极值影响(上涨947%),平均收益率为5%。智通财经认为,破发率57%,平均收益率5%的新股市场,已经没有什么投资价值了。

    央行“双管齐下”对港股市场影响几何?

    2015年香港IPO融资额达2614亿港元,居全球之冠。2016年至今,香港IPO融资额继续蝉联宝座位置,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石投资者的贡献。若剔除今年迄今在上市交易中被锁定的资本,港交所在筹资排行榜上将从第一位降至第四位,落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

    所以,央行限制内资参与港股基石投资加上两地监管部门联动检查IPO业务,双管齐下,毫无疑问会对港股IPO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目前香港新股市场本就气氛冷淡,大部分中大型的中资新股,都非常依赖基础投资者的资金,才可确保上市。

    另外,今年以来港股84家公司总共募集资金1680亿港元,其中7家金融机构(邮储、浙商、天津三家银行,招商、广大、东方、兴证国际四家券商)融资1120亿,占了总集资额的三分之二。其中,除邮储银行、华润医药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IPO是外资承销,绝大多数IPO案例都是中资券商承销。因此,央行此次政策势必会影响中资券商的承销业务,相信以后投行要找中资基础投资者将更困难。

    下图为2016年初至今香港股票发行IPO承销金额排名

    央行为防资金外逃,采取的两项政策,短期看会对香港IPO市场产生不小的冲击,对一些依靠IPO承销业务的券商来说,也会影响到未来的业绩。<
    央行为防资金外逃,采取的两项政策,短期看会对香港IPO市场产生不小的冲击,对一些依靠IPO承销业务的券商来说,也会影响到未来的业绩。

    不过,归根结底,香港IPO市场的现况由来已久,基石投资制度到底合不合适需要更多的审视,希望这次“雪上加霜”的政策能对香港IPO市场起到纠偏的作用。唯有如此,香港市场才能变得更加温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