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玉溪减贫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 玉溪减贫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时间:2019-01-10 16:04:24  来源:  作者:
    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乡村振兴显生机

    原标题:玉溪减贫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聚焦贫困地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实现大面积消除绝对贫困目标。

    全市贫困乡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5369元增加到2017年的9368元,增长74.5%。2013年,全市尚有12.11万贫困人口,2017年底已减少到3946户12440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78%,玉溪减贫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不断跨越的扶贫开发历程

    “1978年,玉溪在总结多年‘插花户’扶贫工作得失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一次性补贴,帮助发展生产的扶贫方式。”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其久谈道,玉溪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在红塔区研和开展试点,把对困难社区和群众的救济款集中起来,辅以适当贷款,一次性发放给农户,作为发展养殖、副业和手工业等生产资金。1983年,玉溪全面推广扶贫有偿制度,即每年从各县剩余的救灾款中提30%~40%建立“扶贫基金”,由农村信用社代管,与农行贷款同时运用,有偿无偿双向扶贫。1984年成立“玉溪地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推行扶贫方式改革,确定了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配合、扶贫办组织协调、以开发为主体的“扶贫开发”方针,扶贫工作从分散、零星的“插花户”方式向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转变,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推动扶贫工作实现历史性的变革和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此为第一阶段,即扶贫机制创新带动大规模减贫阶段。

    “经过梳理发现,第二阶段开发式扶贫不断深化。这个时期扶贫开发有两个明显变化。”杨其久介绍,一是机构名称更加科学合理,二是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外,扶贫开发工作开始“扶智”。1986年,玉溪行署制定了“五个二”的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和起步产业建设规划。1990年“玉溪地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小组”更名为“玉溪地区行政公署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5年又更名为“玉溪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机构名称可以看出,扶贫工作开始从单纯的经济扶贫开发向全方位扶贫开发转变。

    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要求,1994年制定“玉溪地区十年扶贫攻坚规划”。“八五”期间,在坚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在贫困村所属中学兴办“三加一”班,培养乡土人才,推荐贫困山区子女到云南省扶贫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其他院校读书,为贫困山区培养人才。

    “九五”期间,我市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贫相结合,坚持治穷与治愚相结合,坚持开放与开发相结合,坚持区域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坚持扶贫工作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472.71万元,建设了一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为第三阶段,初步形成大扶贫格局。进入新千年的“十五”期间,玉溪扶贫开发投入开始不断加码,财政扶贫资金分别由“八五”规划、“九五”规划的4704万元和3473万元增加到1.15亿元。随着扶贫资金的加大,“十一五”期间,实施了1219个自然村整村推进扶贫、36个革命老区开发建设、4835人易地扶贫搬迁。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扶贫开发进入新时代。玉溪扶贫工作不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各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标志着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大扶贫阶段转入到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要目标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

    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以前过年想请朋友来家里玩,但交通不方便,没人愿意来。今年5月进村道路实现了硬化,交通方便了,村民很高兴。今天大家自发交钱‘打平伙’,第一次在村口道路上摆长街宴,邀请亲朋好友欢度哈尼十月年。”11月18日,元江县那诺乡打芒村委会主任李生者一边喝酒,一边大声地告诉记者。

    傍晚的阿尼小组,远亲近邻欢聚一堂,喝酒吃肉,谈天说地,小山村显得十分热闹。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今年闷龙小组和阿尼小组第一次摆长街宴。“如今,打芒村委会的17个村民小组3800多人,除新搬迁的村子外,公路全部硬化到村。另外,寨子脚下还修通了‘产业路’,运输甘蔗相当方便。”李生者说。

    无独有偶,新平县老厂乡转马都村委会多锅倮村民小组、下里得村民小组终于在2017年修通了“脱贫路”,至此也结束了新平县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近年来,我市全力修建“脱贫路”“小康路”,着力改善山区通行条件,为脱贫致富打通“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纳入统计的673个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全市乡(镇)通客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4%。

    “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89元,比土地流转前的2013年增加了3499元,一举摘除省级贫困村的帽子。”6月6日,站在大片绿油油的柑橘地埂子上,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普朝忠说,之前因山势陡峭、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土地效益十分低下,磨皮村于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后,磨皮村“两委”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引进“褚橙”品牌,建立优质“沃柑”种植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帮扶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让贫困户获得租金及工资收入,形成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引进的2家“褚橙”公司,每月支付管护工资35万元,管护区农户“户均正常工资收入2.33万元+户均土地流转租金1.5万元/年+户均采果收入1.69万元+户均务工(采果运输)收入1万元”,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在流转土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种植‘沃柑’,实现脱贫摘帽之后,作为脱贫巩固提升工程项目,2017年和2018年再次流转土地1100亩,种植特晚熟杧果。”市工商联下派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蒋易明说,如今磨皮村的这一运作模式,已成为“精品农业”“高端农业”的典范。

    “在贫困地区培育发展稳定的产业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市扶贫办主任刘应华介绍,近年来,我市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全市实施产业扶贫助增收行动,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土地等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并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培育贫困地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户,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2252户,流转贫困地区土地面积3821.7亩,年租金65.5万元;收购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农产品原料60.6万公斤,金额达2144.6万元;雇佣建档立卡户固定用工2648人次、季节性用工269人次,支付劳动报酬294.4万元。全市2017年新增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累计98个,入社农户6093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1312户,其中有建档立卡户591户2112人。在贫困地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7505亩,其中建档立卡户1949.6亩;累计认定家庭农场40个,建成农产品交易市场4个。

    “做梦都没有想到可以住这么好的新房子,党的政策真的是太好啦!”元江县洼垤乡罗垤村建档立卡户李会英欣喜地说。2017年12月28日,罗垤村64户贫困户的新房如期完工,顺利乔迁新居,告别了潮湿破旧的土掌房。因为收入微薄,无力建房,李会英一家五口之前挤在阴暗潮湿的土掌房里。李会英说,老房子是20多年前建盖的,破损严重,外面下大雨,家中就下小雨,现在搬进新房,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在罗垤村,像李会英家一样住D级危房,又无能力建盖新房的“四类人员”共有64户,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他们全部迁入新居。

    早在十年前,我市就开始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安居房建设,4004户彝族山苏支系群众告别了破烂茅草房,住上了钢筋混凝土房。

    改革开放以来,“直过民族”拉祜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社会发育程度等原因,贫困问题十分突出,目前仍是贫困主体人群。玉溪把“零星扶贫”转为“整族扶贫”,以消除绝对贫困,市委、市政府对4个“直过民族”聚居行政村和49个“直过民族”聚居自然村的精准扶贫,使世居哀牢山深处的拉祜族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近年来,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实施易地搬迁近4万人,实施危房改造220673户,通生产用电的自然村比重达100%。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广播电视户户通,行政村通宽带、有标准卫生室和职业医生、有文化活动室,乡(镇)有综合文化站。

    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和落实。贫困户参加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救助保险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贫困人口患病救治自付比例降至9.4%,低保标准提高到3420元/年/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玉溪市各项教育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2.0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1%,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4%,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实现“零”辍学。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玉溪是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经过2013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识别,全市有9个贫困乡、75个贫困行政村、1100个贫困自然村、3.46万户12.11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寒冷凉的哀牢山少数民族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红河谷-绿汁江地区和生态脆弱的革命老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拿出“敢趟深水区、勇啃硬骨头”的智慧和勇气,提出了“2017年全面脱贫、2018年巩固提升,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目标,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扎实推进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明确了“12345”扶贫开发工作思路。2011年以来,我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脱贫攻坚重点难点,全面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低保兜底等扶贫措施,用足“绣花”功夫,实施全民动员,在全省率先打响“精准脱贫百日攻坚战”,进一步压实全市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提速。

    在上级政策资金不能满足脱贫攻坚需求的情况下,2017年投入市级扶贫专项资金1.8亿元、融资8亿元,实施了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和20户以上拉祜族聚居村到村公路硬化1991公里;投放扶贫过桥贷款4亿元,实施贫困户和“直过民族”整族危房改造8865户。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2017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3946户12440人,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78%,云南省对玉溪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综合评价为“好”。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先进集体,在10月17日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玉溪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等一批单位和个人受表彰。

    截至7月31日,我市9个县(区)已完成项目库审定,批复项目336个,总投资34.68亿元,累计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6.19万户次72.31万人次,户均受益政策措施10项次。通过项目实施,精准扶贫开发又将惠及大批困难群众。

    新时代,新征程,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扶贫扶智扶产业,严格落实“四个不脱”,继续落实“挂包帮”“万企帮万村”和驻村帮扶等机制,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管理机制和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激发扶贫内生动力,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精准施策、真抓实干,确保脱贫攻坚干在实处、走在全省前列,最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者崔永红文/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